


印度的西高止山脈有雄偉的瀑布、古老的沼澤和星羅棋布的叢林,
在它的中央,是一座數百萬年前由劇烈的火山運動形成的山脈。
以白蟻為食的熊,比恐龍更長命的巨型紫蛙以及在亞洲模樣最怪異的一種鳥……
西高止山脈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動物伊甸園之一。
西高止山脈形成了一道密林走廊,在印度西海岸綿延至斯里蘭卡。夏季季風為它帶來大量降水,這里為印度標志性的野生動物以及一系列奇特變種提供了庇護。低海拔山地棲息著全世界數量最多的亞洲象、季雨林里生活著大量的猴子、地球上最大的大型貓科動物在茂密的叢林中捕獵、全世界現存的10%的老虎也生活在這里。
獨一無二的地形和環境的組合,令西高止山脈成為進化史上的十字路口。數百萬年來,一波又一波動物從亞洲其他地方或非洲遷入西高止山脈。曾經,海平面較低,斯里蘭卡幾乎就是西高止山脈的延伸段,許多動物可以直接進入斯里蘭卡。
古生物如何在西高止山脈生存?適應性進化如何將它們與這個地方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些已經成為傳說。傳說中,有地質突變、重復入侵,以及來自遙遠過去的幸存者,而這些之所以能成為現實,全賴于季風帶來的生命源泉。
對于西高止山脈兩棲動物而言,水尤其重要的,西高止山脈是兩棲動物的絕佳棲息地,科學家不斷在這兒發現新的物種。這里至少有138種不一樣的蛙,其中大多數會選在一年一度的季風季節進行繁殖,每年的這個時候,水道中全是蝌蚪,數量巨大的蝌蚪對食物的爭奪也就異常激烈。也正是因此,近年來最奇特的發現之一是有一種變種蛙——紫蛙找到了巧妙的應對方法。
在瀑布底下,有奇怪的東西在移動,它們是蝌蚪攀附在巖石表面,以水藻為食。這些蝌蚪進化出了強勁的吸盤,這樣它們就能在湍急的水流中進食,不會有其它蝌蚪與它們競爭。大約100年前,科學家就對這些奇特的蝌蚪進行了描述,但是直到2003年,沒人知道變種蝌蚪會變成什么樣子,因為成年蛙幾乎終生棲息于地底深處捕食白蟻,為此,它們還進化出了許多攝食白蟻者擁有的尖吻。
DNA(脫氧核糖核酸)證據顯示,紫蛙已經存在了1億300萬年,是來自恐龍時代的幸存者。紫蛙之所以能存活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行蹤隱秘。它們終其一生生活在地下八米深的地方,唯一不能在地下完成的行為就是繁殖。每年,僅僅兩周的時間,雄蛙會在洞穴中發出呼喚聲,雌蛙出現,選擇為卵授精的雄蛙。
紫蛙的交配期與雨季的時間完全一致,圓溜溜的身體短而結實的腿,它們極其適應地底下的生活,但這也增加了交配的難度——雄蛙必須爬上體型更大的雌蛙,抱住雌蛙的背部形成所謂的抱合。授精完成后,它們會共同去尋找合適的育兒池。旅途可能十分艱辛,但是它們不會放棄,它們必須找到一個僻靜的池塘,讓卵安全地孵化,然后等季風雨將蝌蚪沖入主水道。產卵完畢,紫蛙們返回河岸,接下來的一年不會有人再見到紫蛙。
這一變種生物是從哪里來的呢?答案是在西高止山脈形成之前。當時,紫蛙的先祖生活在古老的南方超級大陸——岡瓦納。印度脫離超級大陸時,經過了一片熾熱的巖漿池,大量的熔巖噴出,覆蓋面積超過130萬平方公里,南印度有一大半被埋在2000米高的熔巖高原下。后來,地質構造作用力將高原西側頂起形成了西高止山脈,數百萬年來,季風雨侵蝕西高止山脈,形成了鋸齒狀的尖峰,濕潤的熱帶氣候還有肥沃的火山土壤孕育出了茂密的森林。
盡管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雨林,西高止山脈7.9米的年降水量跟東南亞叢林差不多,滋養了超過5000種植物物種,在郁郁蔥蔥的植被間,有很特別的史前沼澤。在西高止山脈,沼澤只是眾多為古生物的庇護所之一。
在最初抵達印度的來客中,有一種長相怪異的變種生物——印度大犀鳥,它看起來像長像怪異的巨嘴鳥,喙上面的盔突有何作用仍是一個謎,顏色來自于會分泌黃油的腺體。盡管看起來笨重,但盔突是中空的,質量很輕。
盔突是怎么進化而來的?為什么會這樣呢?
全世界54種犀鳥都有盔突,但有許多品種的盔突是平的,幾乎看不見——比方說灰犀鳥。盔突最初可能是為了支撐長而彎曲的喙才進化出來的,大犀鳥的盔突慢慢變大,這在進化史上被稱為“不利條件原理”。雌性大犀鳥或許偏愛那些發生變異的盔突特別大的雄性,畢竟有這么大的累贅,還能存活下來,這說明它們十分強壯,它們將變異遺傳給它們的后代,經過成千上萬代的進化,盔突高高地挺起,成為吸引雌性的特征,而雌鳥的挑剔是有道理的。
在交配季節,透過狹窄的樹縫你可以看到里面是一只雌性大犀鳥。它用糞便作膠合劑,將自己封在中空的樹干內,而它就在這間自制牢房里撫養獨生雛鳥。在接下來的11周里,它和它的孩子完全依賴雄鳥來提供食物。樹縫很窄,掠食動物進不來,它也出不去,只有老樹才有這么大可以用來筑巢的樹洞。
西高止山脈的成熟林對于大犀鳥的生存而言至關重要。有趣的是,科學證據顯示犀鳥或許是在印度融入亞洲板塊之前來到印度的。
很久以前,有兩塊超級大陸,
南方的岡瓦納北方的勞亞古。
1億6500萬年前,
岡瓦納分裂,
印度向赤道以北移動;
5000萬年前,
印度離勞亞古很近,于是,
犀鳥飛到了印度;
4500萬年前印度融入了
亞洲板塊,為陸棲新生物入侵
打開了大門。
在陸棲生物中,有一種奇特的夜行性靈長類動物,它的食物毒性很強,以至于吞食獵物,會消耗它幾乎全部的精力,這種神秘的動物就是瘠懶猴。
太陽落下去了,西高止山脈最神秘、最扭曲的一種變種生物緩緩地活動起來了,它就是瘠懶猴。瘠懶猴證明了進化并不會傾向于完美,而是傾向于實用。瘠懶猴的生存能力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剛好夠用。
它們的近親是非洲行動敏捷的叢猴,瘠懶猴之所以捕食有毒的昆蟲,或許就是為了避免與叢猴競爭。為了對付毒素,瘠懶猴的新陳代謝漸漸地變慢了,如今,它們幾乎很少消耗能量,它有一半的時間在睡覺或者靜靜地趴在樹枝上。瘠懶猴從一出生起就擅長緊緊地抓住樹枝,但是這樣的姿勢阻止了肌肉的血液循環與氧氣的供應,于是,懶猴進化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解決辦法——前肢中特殊的血管網能起到散熱器的作用,令前肢肌肉的溫度比身體其余部位的溫度要低,從而減少對氧氣的需求。這些慢騰騰的獵手甚至進化出了夜視鏡,它們的眼球后部有一面反光層,就算進入眼球的光線非常微弱,通過反光層反射,再投射到視網膜上,這樣亮度就會增加。
瘠懶猴來到印度已經至少有800萬年了,跟許多動物一樣,它們沒有在西高止山脈停留,它們順著季雨林一路進入斯里蘭卡。如今,印度與斯里蘭卡之間隔著一道保克海嶺,許多我們熟悉的印度動物在海嶺兩邊都有。由于海平面升高,與世隔絕的斯里蘭卡懶猴進化成獨特的新物種,它的主食依然是昆蟲。它們悄悄靠近獵物,動作非常流暢,它們的前肢跟后肢一樣長、脊椎節數比其它靈長類動物要多,因此,更加柔韌,這些適應性改變令它們可以擺出貌似不可能擺出的姿勢,有意思的是,斯里蘭卡懶猴的食物要寬泛得多,它們也吃小動物,因此,它們的能量消耗要比印度表親多得多,它們是懶猴家族中動作最快的。
天亮了,行動敏捷的獼猴
占領了森林。
甜美、高熱量的水果
是它們的主食,它們是
因為糖吃多了才興奮的吧。
獼猴是分布最廣泛的
靈長類動物,只有
人類的居住范圍超過了它們。
大約500萬年前,獼猴走出了非洲。當時,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被森林覆蓋著,于是,獼猴可以一路向東,進入日本;還可以一路往南,進入斯里蘭卡。斯里蘭卡獼猴是斯里蘭卡唯一的獼猴品種,它們是地道的投機分子,有彈性的頰囊是進化的產物,可以存放多余的食物,這些能干的猴子已經適應了島上各種各樣的棲息環境。海的對面,在西高止山脈棲息著一種同樣能干的獼猴——綺帽獼猴,綺帽獼猴得名于它們的發型。不管是潮濕的叢林,還是比較干燥的開闊地帶,它們都能適應,它們跟獅尾猴分享著西高止山脈,但奇怪的是這兩種獼猴的血緣關系并不近。
西高止的獅尾猴是地球上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之一,有意思的是,它們最近的親戚是遠在東南亞的豬尾獼猴,而不是同在西高止山脈的綺帽獼猴。豬尾獼猴最多30只一群,通常有一名雄性首領,這些小猴子極有可能是同一個父親。森林養活了這些獼猴,而它們也給予了回報——它們到處移動,尋找食物,同時,也在散播被它們吃下去的水果種子。象犀鳥一樣,獼猴也是西高止山脈最重要的播種者之一。
雌性大犀鳥鉆出了牢籠,它的盔突比雄性略小一些,上面點綴有紅色,而不是黑色,巢穴里已經容納不下犀鳥媽媽和雛鳥了,媽媽離開后,雛鳥將樹洞封了起來。那它如何與巢穴外的父母交流呢?犀鳥漂亮但與眾不同的眼睫毛或許就是因為這個才進化而來的,它們突出的眼睛 如同人類的睫毛膏,透過樹縫,犀鳥只能看到彼此的眼睛,有一種說法是它們通過眼神來交流。
另外,眼睫毛使得眼睛周圍的顏色變得更明顯,或許父母可以通過這個來了解雛鳥的營養需求。父母遞過來一份又一份的肉和水果,它們甩動腦袋調整食物在喙里的位置,為此,進化又給予了它們一個適應性的改變——犀鳥是鳥類當中極少能看見自己喙尖的一種鳥,它們能夠很清楚地看見調整的效果。在未來兩周,哺育雛鳥將是父母的全職工作。
犀鳥和獅尾猴持之以恒地改造著森林,然而,有一種以種子為食的動物卻在破壞它們的努力。
印度巨松鼠從不囫圇吞下整粒種子,而是將它們啃碎。松鼠和獅尾猴都愛吃菠蘿蜜,這就引起了麻煩,它們都想要這個已經熟透了的菠蘿蜜,松鼠要當心了,獅尾猴可能會殺死并吃掉松鼠。松鼠的體重跟一只幼年雌猴差不多,可是,這只獅尾猴是一只為首的雄性,它有體重上的優勢。最后,松鼠明智地撤退了。一個大的菠蘿蜜重量可達46公斤,是一只大獼猴重量的五倍。菠蘿蜜的外殼很堅硬,但獅尾猴鋒利的牙齒能對付它。
獅尾猴太過于依賴西高止山脈的生活,以至于離開季雨林它們就活不下去,但奇怪的是,獅尾猴最親近的親戚卻棲息在好幾千公里外的森林里,這是怎么回事呢?約200萬年前,橫跨印度叢林開始萎縮,一群獼猴被困在了高止山脈。森林中,與世隔絕的它們成了一個獨特的新物種——獅尾猴。
下一波來自亞洲的遷徙潮
屬于大型掠食動物,
其中包括
一種變種熊以及獅子、
花豹、老虎的祖先。
冰川時代極大地破壞了印度的氣候,一種新的,適應干燥氣候的大型掠食動物出現了,這就是熊,一種很奇特的熊——印度懶熊。
18世紀,當歐洲自然學家第一次看見懶熊時,他們以為它是一種樹懶,因為它有蓬松的皮毛以及彎曲的長爪,這種腳爪有利于爬樹,懶熊偶爾會爬到樹上吃水果和種子。蓬松的皮毛沒有看上去的那么熱,懶熊沒有保溫用的下層絨毛,這是為了適應熱帶高溫,相反的,皮毛進化成了一道防線,為它們擋住它們最鐘愛的獵物——白蟻的叮咬。懶熊還有另外一些對熊來說很不尋常的習慣,盡心盡力的懶熊媽媽,會把寶寶背在背上,這么做或許是為了保護幼崽不受掠食動物而不是白蟻的傷害。但是,當懶熊媽媽發現白蟻窩時,幼崽就迫不及待地想跳下來,懶熊代表的是現有的熊科動物中最古老的血統,它們的親戚中有馬來熊以及美洲黑熊,但是懶熊和它的表親們長得不太一樣,它的吻部窄窄的,適用于吸東西,在它小時候,門牙會脫落,這樣就可以通過齒間的縫隙吸食白蟻。
冰川時代的氣候有利于懶熊的進化,而大型貓科動物則喜憂參半。印度是地球上大型貓科動物最多的地方,除了老虎以外,還有獅子、花豹,這三種動物,再加上美洲豹,構成了豹屬。
最新發現的化石中的DNA顯示,大型貓科動物都是一種名叫蘇德路瑞斯的原型貓種的后代。它看起來像是小型美洲獅,它在如今的中國南部捕食小型獵物。然后,到了1150萬年前,蘇德路瑞斯在新的環境中消失了,進化壓力將原型貓種改變成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大型貓科動物,它們從亞洲起源地分散至全球各地;350萬年前,雪豹從老虎當中分裂出來,遷至青藏高原;大約200萬年前,早期的獅子和花豹遷往非洲;差不多同一時期,美洲豹和獅子的祖先通過大陸橋進入北美洲。
在史前年代,獅子的活動范圍還包括歐洲大部分地區及中東,這些是亞洲獅,只在印度北方干燥的吉爾森林保護區里才有。跟老虎不一樣,獅子可以長時間不喝水,僅靠獵物體內的水分生存。
花豹是了不起的幸存者,是斯里蘭卡如今碩果僅存的大型貓科動物,它成功適應了斯里蘭卡劇烈的氣候變化,與人類共享著這座島國。花豹是大型貓科動物中適應性最強的,它們棲息在西高止山脈濕潤的森林中,它們總是把獵物拖到樹上,以免被體型更大但不擅長爬樹的貓科動物搶去。跟老虎不同它們同樣適應干旱地區的生活,它們出了名的行蹤隱秘,再加上愿意吃任何大于屎殼郎的獵物,因此花豹是最成功,分布最廣泛的大型貓科動物,它們甚至進入了斯里蘭卡。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十分困惑,因為貌似只有一種大型貓科動物這么做了。
一串被稱為“亞當橋”淺灘差一點就連接起了印度和斯里蘭卡,海平面只需下降9米就能補上缺口。冰川時代,大冰原鎖住大量水,海平面比今天要低將近120米,當時,亞當橋寬80米。毫無疑問,數千年間,許多動物走過了這座橋,往兩個方向走的都有,但問題是為什么老虎只棲息在高止山脈,不追隨它們的獵物去斯里蘭卡?傳統的解釋是,它們來印度太晚,來不及過橋,大約12000年前,亞當橋終于被海水淹沒了。
對于老虎來說,如今,高止山脈是庇護所,有樹木可以作遮擋、有大量獵物、有季風提供生命之水,因此這里是理想的棲息地。
斯里蘭卡考古學家發現的化石代表著一個驚人的新觀點,這有可能會改寫印度大型貓科動物的進化史。在斯里蘭卡島上,考古學家們在洞穴中發掘出的化石顯示,斯里蘭卡曾經有過完全不同的野生動物,它們是斯里蘭卡早已滅絕的動物的遺骸,其中包括老虎的牙齒和骨頭。斯里蘭卡有過老虎,第一次有了確鑿證據,考古學家們繼續發掘,于是,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有了答案,我們發現了更多的老虎化石,根據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它們可以追溯至大約15000年前。斯里蘭卡科學家認為,這些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對老虎歷史的認識。
盡管西高止山地處印度干旱內陸,但季雨林使它碩果累累,棲息地眾多,容納了成百上千在地球上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獨特物種。
六月,陰云密集,紫蛙蝌蚪已經大到可以進入下一個生命階段了,洪水帶它們離開出生的池塘進入主水道,新一代蝌蚪要尋覓瀑布中的落腳地,進食,成長;大犀鳥的雛鳥適時掙脫牢籠,進入了充滿希望的濕潤天地,它的父母在附近的樹枝上緊張地觀望著,體型已經跟父母差不多大的雛鳥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它必須離巢了。但是,這里離地面有30米,雛鳥從來沒有飛翔過,學會了曲線垂直下降,但茫然的雛鳥必須離開地面,這里的掠食動物太多了,雛鳥的盔突尚未發育完全,這個過程需要五年,這或許是性成熟的標志。距離首飛失敗不過幾分鐘,雛鳥飛起來了,父母飛過鼓勵并喂養困惑的孩子,它們要照顧雛鳥到15周大,確保它們的基因可以成功延續至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