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小日報》記錄的晚清(第二部分)
這里呈現(xiàn)的是法國《小日報》紀錄晚清的第二部分。
正如本書作序者楊葵所言:
假如我是個歷史學家,最好還專治中國近代史,我會從這本書的史學價值,論述其“它山之石”之珍貴。比如近代史專家馬永就從這類繪畫的內容聯(lián)想到,二十多年前中國近代史學界打破“歐洲中心論”、“沖擊—反映”、“傳統(tǒng)—現(xiàn)代”模式,開始從中國自身尋找歷史發(fā)展的因素。
假如我是個藝術家,最好還專攻當代版畫,我會從這套書的繪畫藝術著手,論述其獨特的藝術及社會價值,比如陳丹青就將這一時期的歐洲石印畫、銅板畫與今日的影像媒體相提并論,稱之為“傳播利器”。他說與新聞結合的版畫,是社會公眾了解實事的重要途徑,對后來的市民社會的形成居功至偉。
假如我是個社會學家,最好還有一點相關收藏愛好,我會從這些繪畫中梳理出中國人精神面貌的有趣演變。比如有個致力于收藏此類圖畫的秦風,他發(fā)現(xiàn)這類繪畫中的中國人,1860年“安詳”,1900年“粗笨”……
作為讀者,以您的角度和眼光,從中又會發(fā)現(xiàn)些什么呢?
1900年,奉天教堂慘案,即“朱家河慘案”,是義和團運動中發(fā)生的最大的一場慘案。1900年7月,在接連發(fā)生一系列屠殺教民案件后,景州周圍七八個縣的教民便逃到朱家河教堂避難,一時間朱家河村涌入了三千多人。
7月17日,英勇的兩千多團民和被騙來的兩千多清軍包圍了朱家河村。兩千多義和團和兩千多清軍士兵包圍了朱家河村。清軍是聽了景州城里的蔡氏兄弟的說辭(兩位兄弟一個是舉人,一個秀才),所以他們稱朱家河聚集了很多漢奸,騙來了過路的清軍將領陳澤霖。
一場毫無懸念的“戰(zhàn)斗”于7月20日結束,一共2500多人遇難,僅500人逃脫。
清軍將領陳澤霖發(fā)現(xiàn)殺死的大都是婦幼老弱,根本沒有什么漢奸,連外國人也只有2個,異常氣憤,斷然拒絕了義和團請他幫助攻打下一個教堂的請求。
1900 年8月15日清晨6點,慈禧攜帶光緒等人西逃,全國陷入無主狀態(tài)。地方勢力代表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積極聯(lián)絡東南各省督撫,同外國駐上海領事訂立《東南互保章程》九條。規(guī)定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治安秩序由各省督撫負責,形成了所謂的“東南聯(lián)保”。各地督撫都聯(lián)系不到中央,誤以為慈禧光緒已死,于是決定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tǒng)”以主持大局。外有列強支持,內有封疆大吏擁護,李鴻章當時也覺得可行。唐德剛《袁氏當國》有記載:“八國聯(lián)軍時帝后兩宮西狩,消息杳然,東南無主之時,當?shù)囟綋岜阍幸庾越M美國式的共和政府,選李鴻章為總統(tǒng),李亦有意擔任,后因兩宮又在西安出現(xiàn)乃作罷。”
1901 年西苑(今中南海)儀鑾殿,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竣工,慈禧常駐于此。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儀鑾殿成了聯(lián)軍司令瓦德西的住所。1901年儀鑾殿燃起大火,成為一片廢墟。慈禧從西安回京后,在儀鑾殿舊址建起一座洋樓,名叫海晏堂,同時又在海晏堂西北方興建一座新的儀鑾殿,即后來的懷仁堂。民國后中南海成了總統(tǒng)府,海晏堂改名為居仁堂,成為袁世凱的辦公場所。
1901 早在18世紀中葉,好望角就出現(xiàn)了華工的面孔。1840年后,英法等列強開始從中國“出口”勞動力。他們被稱為“苦力”(英文“coolie”的音譯)。至1904年前后,契約華工(Indentured Labor)替代了苦力的稱呼,但實質并未發(fā)生改變。1904年至1906年,南非德蘭士瓦共招募了華工63811名。他們大多來自中國北方的山東、河北等省,由于義和團、日俄戰(zhàn)爭,再加上連年的饑荒,使得生存無望的6萬多名華工踏上了前往好望角的不歸路。
1901 日俄戰(zhàn)爭中雖然清政府官方宣布中立,但是官員及民眾中卻不乏支持日本獲勝者。
日俄戰(zhàn)爭期間,日本使館副武官青木宣純(曾任北洋軍教官)與袁世凱面商日中聯(lián)合組織情報機構和收編東北“馬賊”諸事宜。袁從北洋軍中挑選數(shù)十名精干士官組成了聯(lián)合偵探隊。這些軍官多畢業(yè)于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測繪科,故工作頗有成效,其中就有后來的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吳佩孚原為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軍官,參加日軍的諜報活動后,幾進幾出東北,有次被俄軍俘獲,但拒不招供,判死刑后跳車逃生,戰(zhàn)后晉升上尉軍銜,日軍授勛以資表彰。
孫中山更是在日本神戶的一次演講中說:“日俄一戰(zhàn),日本便戰(zhàn)勝俄國。日本人戰(zhàn)勝俄國人,是亞洲民族在最近幾百年中頭一次戰(zhàn)勝歐洲人,這次戰(zhàn)爭的影響,便馬上傳達到全亞洲,亞洲全部的民族便驚天喜地,發(fā)生一個極大的希望。”(《孫中山全集》第11卷第402頁)
奉天地方的拒俄義勇軍、忠義軍(因在關鍵的遼陽首山戰(zhàn)役中立功,被日本天皇授予寶星勛章的馮麟閣、金萬福),以及留日學生發(fā)動的拒俄運動等亦可略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