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民間諺語:“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先生開藥方。”簡單的一句順口溜,道出了中醫冬夏養生的根本。進入三伏天,讓我們來談一談夏季如何養生吧!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轉換成白話文就是:夏季的3個月(指農歷四、五、六月),正是天地萬物繁榮茂盛的時候,此時,天地間陰陽相交,亦是萬物開花結果的時節。這時,人們應晚睡早起,充分利用陽光把體內的陽氣補足。此時,由于陽盛而陰虛,人們易煩躁,所以要保持心情愉悅,讓體內真氣運行順暢,促使體內濁氣排出體外,這才是夏季養生之道。否則,秋天就要患寒熱往來之病,冬天病情會加重。
將上述簡單地歸結為:晚睡早起、不貪涼、調節心情。
晚睡早起和調節心情都很好做到,我們側重談一談不貪涼。小朋友在夏天最喜歡吃冰淇淋、喝冷飲;大人則喜歡待在空調房里。這時,有人會說古人沒這些玩意兒,所以不得不忍受。其實不然,讓我們來說一說兩位宋代人吧,看一看他們是怎樣進行夏季養生的。北宋的醫學家陳直在《養老奉親書》中說:“夏日,檐下過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由此可見,別說吹空調了,就是在屋檐下、過道中乘涼都不可以。南宋的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里講:“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可見宋代也有冷飲,在當時也是不建議食用的。其中提到“夏季心旺腎衰”,中醫的五行講“金、木、水、火、土”,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對應人體五臟,則“心”屬火,因夏季旺火,所以說“心旺”,火氣旺了水就會被蒸發,而“腎”屬水,水少了腎就衰了。因此,即使酷暑難耐也不要貪涼,否則,輕則關節酸痛;重則會誘發中風、偏癱等病證。
中醫講夏季“陽氣外發,伏陰在內”。也就是夏季這幾個月,陽氣發于表,體內的脾胃反而是寒涼的,如果進食寒涼的食物,就會消耗太多元氣。那么,夏季宜吃什么呢?就是吃姜,吃姜可以起到溫熱散寒的作用。夏季養生是通過內用溫熱、外散風寒的方法來治療一些冬季易發的疾病,這就是冬病夏治。以此類推,冬天主收藏,熱氣瘀滯在體內,吃點兒理氣的蘿卜,可把體內的熱氣驅散開。由此可見,鄉間俚語中也蘊藏著深厚的中醫藥文化。
(作者供職于河南省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