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早上,我在客運總站等車,聽到離我座位不遠的地方有老人在談話:一個埋怨子女為了分財產鬧得不愉快,使人心煩;另一個則感嘆子女念書念得不好,找工作不容易,使他日子很難過。
兩個老人發完牢騷,都重重地嘆了一口氣,隔了一會兒,忽然有人說:“不管好壞,都是自己的孩子啊!”
“是啊,是啊!”另一個馬上表示認同。
坐在一旁的我點點頭。心想,這兩個老人算是有智慧的,對世間事,看得很開。我曾經看過一則社會新聞,一個老人自己一個人住在養老院,孤孤單單的,兩個兒子很少來看他,同寢室的老人問他:“為什么會這樣?”
老人苦笑,好久,才無奈地吐露了實情。原來,他的大兒子從小念書就念得很好,大學畢業后馬上找到好工作,薪水很豐厚;小兒子笨笨的,商職畢業后在一家小公司工作,薪水很少,所以,老人在平常就暗中給小兒子零用錢,補貼他的生活,分財產的時候,考慮到小兒子要按月償還房屋貸款,便私下多分給小兒子一些現金。結果,大兒子很不高興,在妻子的唆使下,便和父親斷絕來往,不愿意照料父親的晚年生活;小兒子呢,從小看到父親對念書順利的哥哥稱贊不已,對自己的念書成績常常皺眉頭嘆氣,也懷恨在心,結婚分財產后,便懶得到養老院探望老父親了。
由此可見,做父親的分財產給子女,分得不公平,真的是會自找麻煩的。
我有一個親戚自己當公務員一帆風順,官階很大;唯一的兒子卻很不爭氣,只能念很一般的學校,畢業后一直找不到什么好工作,五六年內一直換職業,日子過得很艱難。
不得已,親戚退休后預備分一些退休金給兒子做做小生意,企盼兒子能安定下來好結婚生孩子,讓一個家庭看起來正常一點兒。
做兒子的試著開一家漫畫、小說出租店,五元、十元地慢慢賺,竟然做得還不錯,除了房租和正常開銷,每個月都能賺上兩三萬元,比起以前當上班族動不動就被老板嫌東嫌西終至弄丟工作強多了。我這個親戚至此才松了一口氣,見人就說,幾年來他操心兒子的工作問題花白了頭發,總算有了代價。
有一個老婦人好不容易見著了佛門大師,臉色憔悴的老婦人說她的兒子腦筋不好,念書成績很差,將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大師安慰她,說:“身體健健康康就好了。”“他的身體也不好,常常這個病那個病的。”
老婦人重重地嘆口氣。
“這樣嗎?”大師微笑著告訴她,“能夠乖乖地過日子也就行了。”
“哎呀,一點兒也不乖呢,脾氣差,亂花錢,讓我傷透腦筋。”
大師想了一下,臉色沉重地回答:“有兒子,就已經不錯了。”
人生就是這樣,退而求其次,再降低各種標準,有兒子就應該滿足了。有的不孕夫妻,花錢無數,吃藥打針的,還求不來一個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