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葉枯病和褐斑病都能夠導致獼猴桃葉片干枯萎蔫,生產中兩種病害容易混淆,若防治不對癥,效果很差。以下,筆者分別介紹兩種病害的發病癥狀、發生規律和防治措施,供果農朋友參考。
1 " 生理性葉枯病
俗稱干葉病,是一種生理性病害,無病原菌侵染。
1.1 " 發病癥狀 " 表現為3種情況:一是葉緣干枯翻卷,二是葉片沿主脈呈放射狀干枯,三是葉柄出現縊縮,造成落葉。葉部病害在果實上的表現是果面出現指甲大的病疤,引起落果。
1.2 " 發生規律 " 發病時間6—8月,高溫干旱期發生重,尤其雨后高溫容易導致生理性葉枯。具體表現為:
1)幼園發生重,老園發生輕。
" "2)徐香發生最重,其次是海沃德,秦美發生較輕。
" "3)幼園有遮陰作物的發生輕,未種植玉米遮陰的發生較重。
" "4)河谷階地輕,塬區發生較重。
" "5)同一地勢條件下,管理差的果園發生重。
" "6)同一果園樹體個體差異較大,弱樹容易發病。
" "7)掛果量過大、樹體負擔太重的容易發病。
1.3 " 發病機理
" "1)與葉片特殊結構有關。獼猴桃葉片大,葉孔沒有保衛細胞,不能對樹體水分蒸騰量進行有效控制。當氣溫過高,而根部吸收的水分不能滿足蒸騰需要時,樹體內水分就失去平衡,最先表現失水的部分就是葉孔分布最多的葉緣。
" "2)與氣候和物候期有關。當氣溫達到35 ℃以上,葉片受強光照射5小時即發生日燒,高溫持續2天以上則表現葉緣變褐翻卷。一般,陜西眉縣獼猴桃產區6月份即開始出現35 ℃以上持續高溫,此期正是獼猴桃樹體生長高峰期,果實生長、新梢發育都需要大量水分和養分,此期葉片嬌嫩、果皮薄,若水分養分供應不足,會導致樹體衰弱,抵抗力下降,發生日燒。進入8月份,枝葉繁茂,葉片、果實趨于成熟,日燒減輕。
1.4 " 防治措施
" "1)加強栽培管理,多施有機肥,避免中午高溫時段澆水,避免果園土壤過干或過濕,合理留枝,科學夏剪,培養健壯樹體。
" "2)果園種草。可蓄水保墑、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水分蒸發和徑流,對防止果園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結構、調節土壤溫度效果顯著。
" "3)種植遮陰作物,如幼園間套春玉米等。
" "4)合理留果。
" "5)勤檢查根部,發現根部病害及時防治。
2 " 褐斑病
" "真菌性病害,病原屬交鏈孢霉屬半知菌亞門,可引起葉片發黑。
2.1 " 發病癥狀 " 發病部位大多從葉緣開始,初期在葉片正面呈褐綠色小點或在葉緣出現水漬狀污綠小斑,后沿葉緣或向內擴展,形成不規則大褐斑。正常氣候條件下,病斑外緣深褐色,中部淺褐色至褐色。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病情發展迅速,病部由褐色變為黑色,受害嚴重時病葉大量卷曲、破裂、干枯,落葉滿地。
2.2 " 發生規律 " 在高溫條件下發生較重,一般5月份初侵染,6—7月擴展,8月嚴重發生,9月份如果雨多濕度大,利于發病,引起提前落葉。
2.3 " 防治措施
" "1)農業防治。做好冬季清園,剪除病枝,連同落葉一起集中燒毀,減少越冬菌源。萌芽前噴5~6波美度石硫合劑。加強肥水管理,合理負載,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能力。
" "2)藥劑防治。發病前噴代森鋅、丙森鋅等藥劑進行保護。發病期選用吡唑·代森聯、戊唑醇、苯醚甲環唑、丙環唑、腈菌唑、甲基硫菌靈等噴霧防治。
3 " 小結
" "生產中發現,在褐斑病發生的同時,也可能混發生理性葉枯病,要注意區別癥狀,對癥防治。防治生理性葉枯病以農業措施為主,而褐斑病在強化非化學防治措施的同時,發生嚴重時,輔以化學防治。注意噴藥時應盡量避開高溫和有露水時段,噴藥量要大,葉片正、反面均勻噴到,連續噴藥2~3次,每次相隔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