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是一種直接、迅速反映社會事變或動向的文藝性論文,以短小、活潑、鋒利、雋永、富有戰斗性為其特點。在戰爭年代,它是“匕首”、“投槍”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臟;在和平建設年代,它也能起到贊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針砭時弊的喉舌作用。為此,它受到了廣大中學生的喜愛,很多人也拿起筆來模仿著寫雜文,但,因為選題大而空泛,往往沒辦法寫好它。大而空泛的選題是雜文寫作的大忌,這也是初學者容易犯的錯誤。雜文是說理的,理是對事物本質、規律和內在聯系的認識,它具有普遍性。理的普遍性越強,雜文內容就愈有深度,這就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高瞻遠矚地抓住那些現實生活中突出的、人們關心的、有震動性的問題。選題的方向和范圍確定之后,就需要選擇突破口。雜文敏銳、短小的特點,決定了它的突破口宜小,宜具體,就是選擇一些極細微平常的小事,引伸開去,聯想生發,闡發出大的道理。我們稱這種做法為“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因此,雜文寫作要從小切口入手,方能水到渠成。
“大處著眼,小處入手”,要求從重大社會問題中抓住最尖銳最能反映本質的一點或從一個側面去做文章,寫作者要從一粒沙看世界,從一朵浪花看大海。從一人、一事、一物、一景或一言一語、一個小片段入手選題,讀之朗朗上口,品之味道無窮。林語堂先生在《人世間》的發刊詞中說:小品文(實指雜文)的“內容如上所述,包括一切,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皆可取材。”徐懋庸先生在《金圣嘆的極微論》中說:“中國小品文(實指雜文)作家之取材,多自微小的蒼蠅而不自偉大的宇宙。”例如鄧拓的《一塊瓦片》里的瓦片,郭沫若《黃狗與瓦釜》中的瓦釜,魯迅雜文中的頭發、胡須、牙齒、蒼蠅、跳蚤等等都是“蒼蠅之微”,這些信手拈來的材料經過作者的巧妙處理,卻能閃現出哲理的光芒。
初學者覺得寫巨型言論,做大文章有氣勢,有影響,過癮,將想到的方方面面都寫進去,其實,結果是內容龐雜,大而無當,寫得不具體不深刻,這里一點那里一點的凌亂,讓人看了摸不著頭腦,自己看了也感到乏味。寫雜文跟畫畫有時是相同的——以少勝多,著墨無多而形神兼備。因此,雜文的寫作應集中力量進攻一個目標,針對性強,容易攻破;分散力量四面出擊就可能什么都說不清,還耗費時間和精力。集中在一個目標上才能做到入木三分,令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再深深地鉆進去,挖掘出有用有價值的東西,這就是小切口入手。那么如何從小切口入手呢?
雜文選題要切口小,必須從大處著眼,就是要求深刻領會全局的精神,了解基層的實際,或者說是“兩頭吃透”,把全局和實際結合起來。不僅要了解大局,知道在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而且要了解具體問題,要弄清具體問題在大局中的位置。做不到這樣的結合,沒有對全局的科學認識和分析,就不會有正確的判斷、引申和結論,也就做不到從一點抓起,以小見大。
一出戲,一部電影或者一部小說,要評價它是否是成功之作,其中人物性格、故事情節以及細節描寫。是否符合藝術的真實,有無價值,就必須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看,再深入地進行思考;若對其中的片段與閃光點進行評論就更需要充分認識其在這部作品中的位置。這種從總體到部分的分析和選題,最恰當地說明了“從大處著眼”與“從小處入手”的辯證關系。時間告訴我們,只有這樣,才會避免雜文選題的空泛、無的放矢。
雜文的選題要切口小,還必須從具體事物的分析入手。一篇雜文,長不過千字,短則三五百字,決定其選題只能從具體事物抓起,從一點一滴抓起。讀魯迅的雜文可以看到:一句話,一段新聞,一個故事,一點生活現象等等都可寫成文章,而且寓意深長。在生活中,魯迅善于發現此一事物與彼一事物間的聯系,從一點一滴分析入手,揭示具有重要意義的主題。例如:《從撥火棍想起的》一文,從膾炙人口的楊家將故事中選擇了楊家宿將焦贊為解主帥楊宗保保邊關之圍,回府求援,在天波府燒火丫頭的撥火棍“教訓”下,終于承認楊排風的非凡才干,并自甘居下,請佘太君讓楊排風領兵馬馳援的小故事作為題材,生動而深刻地表現了反對壓制,摧殘人才,渴望起用賢能之士為四化建設出力的主題思想。
雜文選題要切口小,還必須有長期的實踐與積累。同其他文學及理論寫作一樣,雜文的創作只能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閉門造車永遠也造不出有生命力的作品來。一篇有影響的作品,是作者艱苦勞動的產物,只有作者平時對實際生活有了深刻觀察或體驗,對一些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問題進行深沉的思考,才能寫出寓意深刻的作品。創作,是創造性的勞動。有人總認為是靠靈感,鄧拓對這個問題這樣認為:“創作的靈感無非是一切作者思維活動的高潮產物。它是人體這個物質結構中最高級最精密的物質結構——大腦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所產生。”這種從物質的角度看靈感,應該說是科學的唯物主義的解釋靈感,初看起來或表面看來,似乎是靈機一動,突然而倆,實際上都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偶然之中蘊含著必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一書中說,今古成大學問大事業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日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沒有第一、二境,也就沒有第三境。靈感的到來正是以往艱苦的實踐、長期的積累和當前思考相結合的產物。沒有這一切,也就不會有那種驟然而至的巨大創造熱情和創造能力,而懂得了這一切,對于寫作雜文需要靈感的問題也就不難解決了。創作需要靈感,靈感來自生活,靈感又得助于知識積累和勤奮勞動。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詩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