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說:播種性格,收獲命運。社會學家說:良好的個性,是邁向成功的基石。基于種種認識,當代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整體素質的發掘和培養,強調人的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理念。事與愿違,長期以來,在教育中形成一道無法愈越的障礙,那就是起考查作用的考試制度,讓多少學子望而卻步,不得不違心地應付考試。正因如此,學生局限于背知識、記知識等方面,而根本無法把知識應用于實踐,更不用談提高自身的全面的整體素質。盡管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還不夠完善,但我們在觀念上應更新過來。在教學實踐中自覺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而化學擁有實驗探究活動這一優勢,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擔負起更多的責任。
創造性思維是指開拓人類知識新領域的思維活動,在思維領域追求“獨到”和“超越”,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新的突破。創新思維通過有創見的思維活動,不僅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而且能提供新的、具有社會價值的產物,它是智力高度發展、高度活躍的創新思維。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
一、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思維的獨立性。
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就是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中得來的,在循環往復、由低級簡單向高級復雜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創造性因素。
激發興趣,養成質疑習慣。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首先要轉變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應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敢于不斷提出問題又能不斷地解決問題。
教給方法,提高質疑水平。要指導學生從課后實驗習題的創新,應注重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題,這樣才能激活思維,靈活創新。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質疑水平會逐步提高,能提出具有較高思考價值的問題。
積極引導,解決質疑問題。發現學生提出帶有規律性、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及時予以肯定;對于提得不夠好的,也不必責備。教師應盡量在課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無法一時解決的,要向學生說明。
在化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展開討論,為學生提供發表不同的學習感受和見解的機會,使他們在“一事多論、一知多用、一題多解”的學習活動中放射智慧的火花,培養出“不唯上”、“不唯書”的開拓精神和創造才能。
二、合理假設,培養思維的連動性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在平時的化學教學中,要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巧設疑問,以趣激疑,以問設疑,以疑導思。
善于觀察,為假設創造可能。隨著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不斷推進,特別是高中階段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制定實驗方案、處理實驗數據、寫出相應的實驗報告和評價,將是學生學習的方向。如觀察沒擦干凈的鐵鍋、菜刀表面留下的銹斑;用久了的熱水瓶膽和燒水壺內沉積的水垢;將雞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觀察蛋殼表面產生的氣泡以及限用廚房內的用品來鑒別精鹽和堿面(NaHCO3)等。這些活動在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愛好的基礎上,適應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特殊需要,為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啟發引導,拓寬想象空間。如果我們單純地教學,忘記教學活動背后還存在著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們的化學教學會變成一種缺乏生氣的活動。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把觀察、思維及各種實踐活動聯系起來,真正使學生學得活潑、深入、全面,有助于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
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層層深入的思考,挖掘學生大腦潛在的能量,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情緒下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便于點燃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
三、打破定勢,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思維定勢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始終是存在的,我們應認真考慮它的兩種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促使學習的正遷移;另一方面,從個人內在因素看,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障礙就是習慣從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思考常受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因此,我們要努力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幫助學生沖破陜隘的老框,開拓視野,在形成求異思維過程中學習知識,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同一個任務,鼓勵學生尋求不同方法完成。 如化學反應中的熱效應除了根據教材提供的兩個常見反應(鎂和鹽酸反應——放熱反應,氫氧化鋇和氯化銨反應——吸熱反應),還可以讓學生去嘗試其它反應來總結常見反應的熱效應。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自信心,有利于學生今后的能力發展,可謂是“一舉數得”。同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理解,促使學生相互激勵,情緒活躍,在學習的過程中品嘗到求異、探索的樂趣。
適當安排一些具有不確定答案的練習。長期以來,教師只習慣給學生布置固定答案的練習,如書寫化學方程式、填寫物質常見的性質等。總是讓學生做這樣的練習,他們的思維就會日趨狹窄、僵化,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安排“發散性”的練習。 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們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總結。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教學活動中,只有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并以他們自身的知識、經驗和興趣為基礎,去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才能不斷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劉文明:初高中學生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同步增長實驗報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2.閻金鐸主編,物理課程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3.李毅紅:創造力的培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詩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