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們發現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了“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被動接受”變成了“自主探索”,“教師表演”變成“師生互動”,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這一切確實令人驚嘆萬分。然而,反思讓我們清醒,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與浮躁,折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的話題又紛紛引起廣大教師和學者的探究。但很少有人把批改作業與“有效性”相結合做一翻見解。在此就作業批改的有效性,我就個人的一些做法跟大家做一些簡單的交流。
學習離不開作業,教師批改作業,它既是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業的布置和評價是教師的一項重要技能,也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一環。針對如何提高作業批改的有效性呢?在此之前我先做了一次調查分析:
因為我同時教兩個班的語文,于是我利用三次作業時間進行調查。一個班采用“背批”,直接批改后發給學生訂正。學生獨立根據自己錯誤的題目進行訂正,結果訂正后的錯誤率達78﹪。為節省時間,我針對錯誤率高的做統一講解后,再訂正,結果訂正錯誤率仍達到了55%。而一個班采用“面批”,在批改過程中直接和學生做面對面的交流,了解其做題思考過程后,對他錯誤的題目進行“加注”,然后再讓學生訂正,結果第一遍訂正后的正確率達到90%。而有了這樣的統計結果后,我又在學生中進行了對話調查,結果超過88%的學生覺得“面批”作業的形式他們更能清楚知道自己錯誤的原因,對題目的解決思考過程也有更明確的方向。“面批”形式得到絕大多數學生的喜歡。
在以往的教學中,通常我們老師布置完作業,交給學生完成之后收齊,再把作業留在課后在辦公室批改。這也是一般教師批改作業的常規形式??稍谂倪^程中我們發現這往往會帶來一些不便,尤其是當你批改過程中發現了個別學生做的特別差,想跟他單獨交流時;或學生有很好的解法,想與學生分享時,就常常由于學生不在場而作罷。這樣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加以改正,就算到了下一次上課,專門拿幾分鐘時間來評講作業并要求學生及時改正,但仍有學生會再次出現差錯。甚至有些學生出現“來來回回”反復訂正的現象。還有學生甚至對于自己做錯的題目無法分析判斷出錯誤的原因,導致無法獨立訂正,造成時間的浪費,答不到消化課堂知識的目的。于是我認為“面批”作業的形式是提高作業批改“有效性”的很好的途徑和方法。
學生中午吃完飯后的一個小時是自修的時間。于是利用這段時間我對學生一一進行作業“面批”。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我準備批改誰的作業就請這位同學上來,看著我批改,對的打鉤,錯的則給劃上橫線,不打叉,批改完后把作業還給他,讓他先自己分析錯誤原因,我則繼續下一位同學的批改,批改完下一位同學的作業后再聽他敘述錯誤原因,然后我再指他思考不當或不周之處。這樣既給了學生再次探究解題的空間,教師也能清楚造成學生出錯的根本原因。
在當面批改作業的時候,一方面,師生可以相互交流:如教師可以簡單問學生上課的情況,對本課是否感興趣,你們需要老師怎樣講。同時還可以指出作業中的錯誤和做得不好的地方,并用鼓勵的語言讓學生加以改進。經過“面批”時候我指出他們錯誤的原因,再依據他的想法給予了他們正確方法的提醒,他們再訂正結果一次通過。同時我發現他們覺得自己因為使用了與別人不同的解題方法同樣獲得了成功,顯得格外興奮。
對學生語文作業的批改,既要關注完成的結果,更要關注解題思考的過程。而“面批”給教師了解學生思考解題過程提供了良機。我們在“面批”過程中要善待。特別是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有許多作業題的答案已不是唯一的,甚至有些題目本身是有探討性和研究性的,如果師生都各抒己見,那就可以做到教學相長。
經過探索和實踐,深感當面批改作業的確有許多好處。而通過實施在課堂上當面批改作業以后,我驚奇地發現,學生只要看到你劃的橫線就馬上能醒悟過來,再加上老師的適當引導,并和課本上的有關知識進行比較,他們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訂正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然后把訂正過的答案給教師過目,這時我會馬上在原來畫成橫線的地方,給他改上紅鉤,這樣學生心服口服,并有一種成就感。經過這樣批改的作業,學生記憶特別深刻,下次再遇到同樣的題目,出錯的可能性就比較小了。采用這個方法可使基礎較好學生的成績保持穩定或穩步上升,使基礎較差學生的成績有明顯的提高;并能促使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興趣,為進一步提高學生成績創造了條件。但這個方法也有欠缺,那就是耗時太多,教師的時間又有限,經常使用有一定的難度。對于班上的臨界生我一直是這樣做的,但是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想應該多實行這樣有效的作業批改方式。
(作者單位:廣西百色市樂業縣邏沙鄉山洲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