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將以我國1904年至2012年頒布并修訂了47次的《音樂教學大綱/音樂課程標準》文件為依據,將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發展分為萌芽期(2001年以前)、第一發展期(2001年至2011年)、第二發展期(2011年以后)三個時期進行回顧與比較,從歷史與研究現狀兩個層面上探討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在我國的發展,并從教學形態角度對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進行重新的思考。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回顧與思考;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5)10-0020-04
在我們進行音樂創造教學研究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創造教學。《辭?!分嘘P于創造教學的解釋為:“創造教學是創造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傳授知識、發展智力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開發創造力的教學?!盵1]那么,我國的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是如何發展的?目前都研究了哪些問題?我國中小學的音樂創造教學應該注意些什么?本文將對此一一解答。
一、我國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發展的歷史回顧
在我國,通常以教育部制定的《課程標準》(2001年以前,我國的《課程標準》有時也稱作《教學大綱》,在本文中統一用《課程標準》)作為教科書編訂、音樂教學實踐的指導。由于時代的發展,我國的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也經歷了多次的修訂,對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踐、教材編寫及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給予明確的規定與建議。本文依據1904年至2012年頒布并修訂47次的《課程標準》文件,從萌芽期(2001年以前)、第一發展期(2001年至2011年)、第二發展期(2011年以后)三個階段,對我國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發展進行梳理。
(一)萌芽期(2001年以前)
自1904年(光緒二十九年)至2000年,教育部門對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頒布并修訂45次。關于音樂創造教學的內容、標準以及分學段目標(自1941年開始有1~6學年的分學年目標),還沒有具體的要求。因此,將本階段確定為我國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發展的萌芽階段。音樂創造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即興創作動作教學
這時期的音樂教學主要以唱歌課為主,逐步加入了音樂欣賞、樂理知識、器樂演奏、音樂技能、視唱練耳等內容。而音樂創造教學并沒有作為音樂課程內容的一個領域。關于音樂創作的部分還很少涉及,僅在1929年頒布的《小學課程暫行標準音樂》和1936年頒布的《小學中高年級音樂課程標準》中有所提及。1988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初審稿)》、1992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試用)》和2000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的唱游部分提出即興創作動作教學,以及注意學生創造性的培養。
2課外創作活動小組
在中學的音樂課外活動小組的要求中,提出“應積極地組織合唱隊、器樂隊、創作小組等”。在1988年頒布的《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和1992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試用)》的2部標準中有所涉及。
3歌曲及歌劇表演
音樂創造教學多體現在歌曲及歌劇的表演方面,屬于音樂表現的二度創作階段,在1929年頒布的《小學音樂課程暫行標準音樂》到1948年頒布的《小學中高年級音樂課程標準》的7部標準中都有所涉及。 4聲音探索
此時的聲音探索也僅限于歌曲練習中聲音的模仿。在1929年頒布的《小學課程暫行標準音樂》到1941年頒布的《小學音樂課課程標準》中的5次規定中都有所涉及。
(二)第一發展期(2001年至2011年)
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實驗稿)》,是我國義務教育比較重要的一次改革。這一時期對于音樂課程做了重要的調整,在音樂創造教學方面主要體現在音樂課程價值、基本理念和內容層面。我們將2001年至2011年這一時期確定為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在我國的第一發展期。
首先,認為音樂課程價值之一為“創造性發展價值”[3]。其次,規定音樂課程的十個基本理念之一為“鼓勵音樂創造”[3]。再次,規定音樂課程內容之一為創造。創造領域主要包括探索音響與音樂;即興創造;創作實踐三個部分。并且強調:“創造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音樂創造包括兩類學習內容:其一是與音樂有關的發掘學生潛能的即興創造活動;其二是運用音樂材料創作音樂。其中第二類內容與音樂創作有關,但區別于專業創作學習。[3]并在學段的目標中做詳細的說明。在這里筆者認為音樂創造教學在小學階段主要指與音樂有關的發掘學生潛能的即興創造活動,在中學階段主要指運用音樂材料創作音樂。
由2001年的《標準(實驗稿)》可以看出,音樂創造教學在我國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因此我們將其確定為我國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第一發展期,可以綜述以下幾點:
1我國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潛能發展的關注。通過對萌芽時期國家在音樂教學大綱中的闡釋可以看出,之前的音樂課程是以唱歌課、欣賞課為主,很少涉及創造教學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的人才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目前各國競爭的焦點,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作為具有天生創造性的音樂學科來說,在學生創造能力培養中應該發揮重要作用。
2《標準(實驗稿)》中有三個關于創造教學內容被第一次寫入《標準》中。第一,將創造教學確定為中小學音樂課程內容領域之一,使音樂創造教學得到了正式的身份,改變了原來可有可無的境地;第二,將創造性作為中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價值之一,明確了音樂教學在學生創造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了地位;第三,鼓勵音樂創造是中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明確了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理論依據。
(三)第二發展期(2011年以來)
2012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音樂課標(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2011年版)》),這是對《標準(實驗稿)》進行的修訂,也是對我國義務教育進行的又一次改革。我們將這一時期定為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在我國的第二發展期。
《標準(2011年版)》將音樂課程價值之一修訂為“開發創造性發展潛能,提升創造力”。[4]這也是對音樂學科在開發學生創造性潛能方面給予的肯定。并又一次將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作為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
《標準(2011年版)》的音樂課程總目標的知識與技能方面,強調學生具備初步的音樂創作技能。作為課程內容領域之一的創造教學,明確為:“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疆域,是學生進行音樂創作實踐和發掘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音樂創造包括兩類學習內容:一是以開發學生潛能為目的的即興音樂編創活動,二是運用音樂材料進行音樂創作嘗試與練習。”[4]在具體學段的目標中進行詳細闡述。
《標準(2011年版)》中對于《標準(實驗稿)》中音樂創造教學內容部分作進一步修訂,體現出我國音樂創造教學的發展。主要表現以下幾點:
1將“即興創作”修訂為“即興編創”。這不是簡單的一字之差,這是根據我國目前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目標進行的重新審視。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價值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與創造性思維,而不是音樂專業的作曲能力。結合創造部分課程內容的分段目標、中小學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價值,將其改為“即興編創”更為合適。
2在探索音響與音樂方面,3~6年級分段目標“自制簡易樂器”修訂為“在教師指導下自制簡易樂器”。這里強調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同時也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3在創作實踐方面,3~6年級“能夠創作2~4小節的節奏短句,能夠創作2~4小節旋律,嘗試用電腦創編音樂”修訂為“能夠在教師指導下,嘗試運用圖譜或樂譜記錄聲音和音樂。能夠利用教師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獨立地或與他人合作編創2~4小節的節奏或旋律。”強調教師的指導,并根據我國音樂教學現狀與中小學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價值,刪去“嘗試電腦編創音樂”的目標。
(四)我國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三個發展時期比較
音樂創造教學在三個時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國家《課程標準》的規定中,我們已經在上文中論述了。還體現在不同時期對于音樂教學關注的維度中。2001年以前音樂創造教學主要體現在唱歌課中的聲音模仿部分,以及對于歌曲和歌劇表演的二度創造部分。對于動作的創作主要也是為了歌曲與歌劇表演的需要。從2001年至現在,關注的維度主要是聲音的探索、即興演奏以及創作實踐。但是,2011年對于創造教學發展中關注了樂譜記錄,認為樂譜記錄是進行音樂創造的需掌握的知識。
2001年以前2001-2011年2011年至現在探索音響歌唱中聲音的模仿人聲、樂器聲,對于自然界、生活中聲音的探索人聲、樂器聲,對于自然界、生活中聲音的探索即興演奏動作創作即興創作:成語、短句、詩歌或歌詞;音樂故事、音樂游戲并參與表演即興編創:成語、短句、詩歌或歌詞;音樂故事、音樂游戲并參與表演創作實踐歌曲、歌劇的表演節奏音型、旋律、短曲,電腦作曲節奏音型、旋律、短曲,并用樂譜記錄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音樂創造教學是不斷發展的,尤其是以2001年為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不但使音樂創造教學有了正式的身份,同時也肯定音樂創造教學在學生創造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明確的身份和地位,為音樂創造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平臺,進而將會引發無數學者和音樂教師對于音樂創造教學的重新思考。
二、我國音樂創造教學的研究現狀
(一)研究文獻發表的時間
2013年5月,在知網上檢索關于音樂創造教學的文獻,發現關于“音樂創造教學”的研究文獻是114篇,其中2000年7篇,到2012年達到28篇,從論文發表的年分布上看,呈上升的趨勢,如圖所示。
(二)研究文獻關注的視角
從對音樂創造教學的研究文獻的梳理中發現,關于音樂創造教學的研究多從以下幾個視角進行研究:
(1)音樂創造教學設計介紹
在音樂創造教學研究文獻中,關于教學設計介紹的論文占589%,例如:曹理(2000)在論文《小學音樂創作教學課例及點評》中介紹課例,小學低年級音樂創作教學——根據《在農場里》的音樂創編歌詞及表演動作。
閻柏林(2001)在論文《關于培養中小學生音樂創造能力的思考》介紹幾種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途徑與方法包括體感訓練法、節奏游戲法、曲式結構體驗法、指揮訓練法、二度創作法、符號創作法、曲調創作法等。
(2)音樂創造教學經驗總結
在音樂創造教學的研究文獻中,關于教學經驗總結的論文占302%,例如:房思園(2006)在碩士論文《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創造性的方法探析》中闡釋實施創造性教學應注意的問題:“培養創造性要貫穿整個音樂教學領域;創作要多采用即興性的活動;創造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循序漸進;創作教學要注意‘過程’而不注重‘成果’等”。
趙建東(2008)在碩士論文《基礎教育階段實施音樂創作教學之可行性研究》中闡釋基礎教育階段音樂創作教學應注意的問題:“破除音樂創作的神秘感;創設音樂創作學習的良好氛圍?!?/p>
綜上所述,我國對于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研究的視角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和經驗總結上,還需要進一步從教學形態角度對音樂創造教學進行新的思考。
三、對我國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思考
從我國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發展以及研究現狀中可以看出,音樂創造教學已經成為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并開始得到研究學者的重視。但還沒有從教學形態角度來研究,因此我們現在對我國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做了進一步的思考:
(一)教學理念的元素性
“元素”的拉丁文為“elementarius”,英文為“element”,意為物質組成的最基本單位。元素性教育理念,就是指運用最為基礎的教學素材,使用最易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學習。
音樂元素一般指構成音樂的要素。在元素性教育理念的引導下,我們思考音樂元素應包括什么?前蘇聯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音樂活動家卡巴列夫斯基等都認為構成音樂的基本元素包括:音高、節奏、力度、音色、曲式。那么,在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注意體現音樂的元素,即音樂性,在教學中具體表現在學生的創造活動中體現音樂元素,用音樂的語匯來進行音樂創造。
那么將元素性教育理念引入音樂創造教學中,就是學生運用元素性音樂材料,遵循探索—摹仿—即興—創造的學習過程,以自然的方式,參與音樂創造。無論是朗誦節奏練習,還是即興創作;無論是歌唱學習,還是器樂演奏;無論是簡單的編創活動,還是運用音樂材料進行的音樂創作,都是學生在探索基礎上的綜合創造來完成。 (二)教學內容的音樂性
在中小學的音樂教學中存在這樣的現象,許多老師為了強調《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關注的學生的參與,以學生為中心,忽視了音樂本體的學習,導致了教學內容缺乏音樂性,而過分注重文學性、思想性。通常在音樂創造環節僅僅包括歌詞的編創、節奏的編創、動作的編創,而忽視了對于音樂的音高、力度、音色、曲式的編創。
例如,在小學音樂創造教學中常常有這樣的音樂創造活動——編創音樂劇片段。編創的重心很容易就會變成故事的情節、表演的動作編創等等,經常會注重了“劇”,而忽略了“音樂”。因此,在創造教學的內容安排上,應首先體現音樂的學科特色——“音樂”性。
(三)教學方式的靈活性
在教學方法的安排上,盡量讓學生進行音樂的創作與探索的過程,采用啟發式、探究式等等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做好教學的引導,共同探究、創作新的作品。
教學形式的選擇直接影響音樂創造教學的效果。在我國中小學中存在班額較大的現實問題,這其實不利于音樂創造活動的開展。建議進行分組教學,這樣就會由一個創作集體,變成若干個創作小組,來共同完成創作任務。這不僅會使班級中的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創造,同時,也會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中學音樂創造教學中,以“我的校園”為題進行音樂小曲的創作。首先,引導學生探索校園中的聲音(鈴聲、讀書聲以及不同的學習場景等),確定樂思;其次,尋找適合的樂器或者人聲來模仿,表現這種聲音;再次,用樂器即興創作樂曲,選擇適合樂思的節奏音型與旋律線;最后,將小組創作的作品用樂譜記錄下來。教師在各環節中及時做出點評,共同探究。
同時,及時的總結也是必不可少的,以“我的校園”為主題的小小音樂會就可以開場了。相信,通過這樣的創造學習,會比聆聽兩首校園歌曲,更能激發學生的喜愛校園的熱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
(四)教學評價的綜合性
在學生的音樂創造活動中,評價應體現即時性、綜合性特點。一般即時性是針對創造過程而言的,即學生創編或者創作的作品的過程中即時給予評價。一般綜合性是針對整個音樂創造的過程和結果而言的,比如在課堂上創作作品之后,進行即興的表演,或者開辦班級音樂會等。這會使學生更有興趣,且在現場表演壓力的作用下,會更激發學生的創造的動力。同時,以往對于音樂創造教學的評價,一般以創作的作品來做最終的衡量。在這里,我們認為對于音樂創造教學的評價應更注重學生進行音樂創作的過程和創作的體驗,綜合性的進行音樂的評價。
綜上所述,本文將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發展分為萌芽期、第一發展期、第二發展期三個時期進行梳理與回顧,厘清我國中國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發展。同時,厘清我國學者對于音樂創造教學的研究現狀。筆者從教學形態角度進行了思考,嘗試為我國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研究提供參考。
(該論文系本人博士論文《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的節選)
[參 考 文 獻]
[1]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第六版彩圖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2]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章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