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賀綠汀是20世紀中國音樂界有著非常大影響的作曲家、理論家和教育家。他終生都在進行音樂創作和音樂教育,為中國當代社會的音樂文化事業做出了特別大的貢獻。他的音樂作品有著豐富的題材、多樣的風格以及嚴謹的語言,很多作品都與西方的作曲技巧相結合,以“民族性”來作為指導思想,將古今聯系在一起、融合了中國和西方音樂文化的內在精神。還原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反映了百姓們的心聲,既有著儉樸實在的民族風格,又有著鮮明的時代氣息,從而使他的音樂作品源遠流長。本文試圖通過對賀綠汀音樂創作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來分析他的音樂藝術風格,探究賀綠汀音樂作品的價值。
[關鍵詞]賀綠汀;音樂作品風格;創作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5)10-0064-02
賀綠汀(1903—1999),原名賀安卿,別名賀抱真、賀楷等,1903年生于湖南省邵陽市的邵東縣,我國杰出的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為中國現代音樂創作和專業音樂教育事業上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賀綠汀畢生致力于音樂創作,從藝70余年從未停止過,他一生創作了260多首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其中包括歌曲、大合唱、電影音樂、話劇音樂、戲劇音樂、器樂獨奏、管弦樂等。他的音樂作品豐富多樣,體裁形式非常多,為人們留下了一座豐富的音樂寶庫,他的許多作品可以成為中國音樂史上永久閃爍的恒星。
一、與民族音調的結合
縱觀賀綠汀先生一生創作的音樂作品,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在作品的主題上廣泛采取與民族音調的結合。賀綠汀作品的旋律是在民間音調的基礎之上演變并產生的,他的作品擁有著民族調式的美學涵養。在他的作品里我們可以找到很多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旋律和旋法的影子。具體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來看一下。
1善于從中國古典詩詞歌賦中找尋靈感
從1931年到1934年,賀綠汀創作的《憶秦娥·簫聲咽》、《離思·夜啼烏》、《戀歌》等作品是在其上海國立音專和武昌藝專學習、工作期間創作的課堂習作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多采用中國的古典的歌曲和音樂素材,全曲風格輕快婉轉,藝術表達上十分細膩,又不失典雅。并且在寫作上深受其恩師黃自的影響,旋律流暢自如。與詩歌的平仄押韻相得益彰,因此這些作品都十分上口,多用于課堂教學之中。
2作品旋律直接改編自民歌
在賀綠汀創作的近200首聲樂作品中.由民歌直接改編的不是很多,大概只占他聲樂作品數量的3%~5%,如《豐收(陜北民歌聯唱)》、《四季歌》(根據蘇南民歌《哭七七》改編)、《天涯歌女》(根據蘇南民歌《知心客》改編)、《繡出河山一片春》(云南民歌)、《黨的恩情長》(云南民歌)、《東方紅》(陜北民歌)等。針對這種類型的作品,賀綠汀選的題材比較嚴格,在旋律色彩、形式結構還有音樂形象上,都讓其大膽發展.展現出他的創造性。對于民歌的改編,不僅使這些民歌充滿了表現力,而且還堅持了這些歌曲的民間特點。
3模仿民歌風格創作
賀綠汀為了尋找對民間歌曲音調的類似作品,他選擇的民間音調的音樂作品比較多,所以就把在腦子里長時間累積的民族歌曲的旋律整理出來然后就變成了自己本身的音樂思想,最終完成旋律的寫作。所以,他的旋律風格有非常濃厚的民族歌曲風味,可是他自己卻說完全是\"自己的血肉、自己的音容笑貌,一個百分之百的陌生人”。
如賀綠汀在1938年創作的二重唱《保家鄉》使用“魚咬尾”、“連環扣”所使用的創作方法在民間旋法中是很常見的。所以這首作品除了用民間旋法讓這首散曲顯現出民族的特點外,還有很強的民族風格在里面。它的特征就是樂句之間首尾間一音或數音的重迭、重復。所以冼星海以前就把《保家鄉》列為“創作的民歌”,覺得它“是抗戰以來一首很好的民歌”。
《不渡黃河誓不休》是另外一首有著民族歌曲風格的創作歌曲。這首歌選用山西民間音樂風格的基調.其旋法有著很強的地域特征。山西的民族歌曲中非常有特色,圍繞著屬音跳進或級進的\"繞音旋法”,跳進和級進結合的旋法,還有變宮音用的特別多等。
中國的戲曲和民歌經常因為地區、方言不一樣,所以形成完全不同的旋律風格。而從旋律形態上考察,決定這些風格的關鍵音.通常是某些特殊的旋律活動中心音、調式變化音等“旋律特性音”。賀綠汀在創作的時候一直注意這樣的旋律特性音的使用,他會經常圍繞某種很有特點的音律進行寫作。比如創作的歌曲《秋水伊人》、《神女》,里面就運用了徵調式三音級進行的特性音來把整首曲子串在一起,讓這首曲子的氛圍更加悲傷凄涼。
另外,《墾春泥》整個曲子選用的是湖南花鼓調,《阿依曲》、《牧歌》、《戰場》、《快樂的百靈鳥》等許多歌曲也是有很強的民歌風格。
4生活音調和自然語調的運用
賀綠汀善于根據生活的音調和漢語的自然語調發展變成歌曲的旋律,然后使詞曲結合非常自然、緊密;注重旋律和歌詞的關系,從四聲和平仄,從氣勢、情緒和整體形象等方面來考慮兩者關系,處理結合得更自由一些。
有些歌曲旋律完全采自生活音調,如《搖船歌》就建立在搖船號子音調和6/8拍的搖船節奏上:
二、積極探索音樂創作的中西結合
借鑒西方傳統作曲技法的精華、將具有西洋風味的音樂材料和中國的民間音樂聯系起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賀綠汀在年輕的時候經歷了中國的五四運動,受到魯迅、茅盾、冰心和新文學思想的影響,被整個五四運動風氣所感染,積極探索音樂創作的中西結合之路。
賀綠汀一直主張除了要繼承中國自己民族音樂之外,還要多借鑒西洋的創作技法。就如他自己所說,不但要使外國的技術“中國化”,還應該讓中國的傳統音樂逐漸的“現代化”,“一手伸向民間,一手伸向西洋”。這些想法都是被他的老師黃自所影響。不過,賀綠汀在老師黃自的基礎上,對于在民間音樂中吸收音調,很好地保持中國民間音樂的傳統風格作了更多的含有創新精神的嘗試。他運用東西方兩種音樂遺產豐富自己、充實寫作,不僅突顯了自己獨創的風格.而且證實了東西方兩種思維形態的音樂相互結合有著很強的可塑性與潛在力量。
例如被大部分人所知曉的《游擊隊歌》是賀綠汀的代表作。此歌曲廣泛吸收了國外的革命歌曲比較超前的寫作手法,比如在節奏、結構、調性和旋律上面。為了使歌詞不過多地和國外的類似,賀綠汀將中國的語言和歌詞相互聯系在一起,歌詞和旋律的節奏非常的符合,句法語調和音調的變化也很一致,所以這樣就在不經意間讓曲調也“中國化”了。除了這些,《鄉愁曲》、《為祖國戰爭》的音樂語言和旋律發展上都吸收了外來因素。《春天里》就十分自然地把外來音調和民族的音調及襯詞結合得非常好。賀綠汀先生原創歌曲的合唱作品《十三陵水庫》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在這首作品中他將歐洲現代作曲技法和民族的音樂緊密結合,形成了中華民族審美習慣的音樂風格。
賀綠汀是我國杰出的作曲家、教育家、音樂評論家,是老一輩音樂家中突出和典型的代表,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音樂事業。他的音樂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深厚的群眾基礎。賀綠汀的音樂作品將本民族風格與西方作曲技術相互結合,為后來者在音樂創作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經驗。賀綠汀除了在世界樂壇上面為中國音樂取得了榮譽,還為中國音樂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康莊大道,對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有著非常積極和深刻的影響。
[參 考 文 獻]
[1]楊 亮賀綠汀聲樂作品技法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6
[2]李 莉賀綠汀音樂作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3] 郭沫若,賀綠汀.賀綠汀歌曲集[G]上海:音樂出版社,1957.
[4] 賀綠汀.賀綠汀論文選集[G]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