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間第一樂地,無過家庭。“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是圣賢行樂之方,不過如此。而后世人情之好向,往往與圣賢相左。圣賢所樂者,彼則苦之;圣賢所苦者,彼反視為至樂而沉溺其中。如棄現在之天親而拜他人為父,撇同胞之手足而與陌路結盟,避女色而就孌童,舍家雞而尋野鶩,是皆情理之至悖,而舉世習而安之。其故無他,總由一念之惡舊喜新,厭常趨異所致。若是,則生而所有之形骸,亦覺陳腐可厭,胡不并易而新之,他今日魂附一體,明日又附一體,覺愈變愈新之可愛乎?其不能變而新之者,以生定故也。然欲變而新之,亦自有法。時易冠裳,迭更幃座,而照之以鏡,則似換一規模矣。即以此法而施之父母兄弟、骨肉妻孥,以結交濫費之資,而鮮其衣飾,美其供奉,則居移氣,養移體,一歲而數變其形,豈不猶之謂他人父,謂他人母,而與同學少年互稱兄弟,各家美麗共締盟者哉?
…… ……
誰無至性,誰乏良知,而俟予為木鐸?但觀孺子離家,即生哭泣,豈無至樂之境十倍其家者哉?性在此而不在彼也。人能以孩提之樂境為樂境,則去圣人不遠矣。
【意譯】
世間最快樂的地方,就要算是家了。父母兄弟都健在,身體都健康,這就是最值得快樂的事,圣賢行樂的方法也不過是這樣。只是后世人們的愛好往往跟圣賢不同,而且總是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把親生父母拋在一邊不聞不問,卻拜別人為父;撇下親兄弟不管,卻跟陌路的人結交;避開女色而去親近孌童,放著老婆不碰而去嫖娼。這些都是違背常理的事,但后世的很多人卻習以為常。沒有別的原因,這些都是喜新厭舊、厭俗求異導致的。如果這樣,是不是覺得自己的身體也該換一換了呢?可見,有些常理不能變,而有些東西則可以改變。例如,我們不能換身體,卻能通過換衣服來改變形象。用這個方法對待父母兄弟、老婆孩子,把結交酒肉朋友胡亂花掉的錢財用在他們身上,給他們買新衣、添首飾,這樣他們就能經常改變形象,這不是跟拜別人為父母,同陌路的人稱兄道弟,與很多美麗的女子相好一樣嗎?
…… ……
誰沒有天性,誰沒有良知,還要等我去喚醒嗎?小孩子只要離開家就會哭,難道沒有比他家快樂的地方嗎?這是因為小孩的興趣在家里而不在別處。如果人們能保持童真,把小孩子的快樂看著快樂,成為圣人就不遠了。
注:
李漁 清代戲曲理論家、喜劇作家。《閑情偶寄》為李漁重要著作之一,內容包含戲曲理論、飲食、營造、園藝、養生等,在中國傳統雅文化中享有很高的聲譽,被列為“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