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類別的中藥服用溫度不同。
湯劑宜溫服;止嘔藥、清熱解毒藥、滋補藥、真寒假熱證所用的熱性藥、夏季或天氣干燥時所用的熱性藥均應冷服;解表發汗藥、急癥用藥與真熱假寒證所用的寒性藥則應熱服。
二、不同部位的疾病服藥時間不同。
一般來說,病在胸腔以下及胃腸部的患者,宜在飯前服藥;胸腔以上則在飯后服藥,且應少量多次服用;病在關節、骨髓、腰背部者則應在晚上睡前服用;病在四肢者應在清晨服用。
三、小兒服中成藥視情況而定。
如嬰幼兒吞咽功能較差,家長應把丸藥揉碎,用溫開水在小勺中烊化成湯液喂服,也可以將丸藥揉成小顆粒,裹上一點兒糖再用溫開水送服。
四、服用解表中藥后應注意調理。
臥床休息,適當提高室溫或添加衣服,用熱水袋保溫幫助出汗,這樣可提高治療效果。
服藥不可“同甘共苦”
苦味中藥一般有清熱解毒、健胃、助消化、抗菌等作用,有人因為此類中藥難喝,服藥后會自己喝些甜飲料或者吃甜味的點心,這樣可能影響藥效。
例如健胃散、龍膽大黃合劑等健胃藥,服用后吃甜食則藥物作用會被削弱。此外,患者服苦藥后吃甜食不僅會有飽腹感,還容易滋膩傷脾,讓食欲變得更差。甜食里的糖還可能與藥物結合,影響藥效。除了健胃藥外,服用治療濕熱病證的苦味藥,如治療大便不通的大黃清胃丸時,吃甜食容易留住病邪。
服這些不宜和甜食一起用的藥物時,可以嘗試以下緩解藥苦的方法:湯劑的服用溫度應控制在15~36攝氏度;丸劑用溫開水送服;服用苦味中藥宜快不宜慢,以減少藥汁在口中停留的時間;服藥后立刻喝些溫開水,或用涼水漱口,以減少苦味對味蕾的刺激;在熬制中藥膏劑時,如果藥物很苦,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加蜂蜜、飴糖等甜味輔料收膏,這樣既可以改善口感,又便于湯液成膏。
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苦味藥都不能與糖或者甜味食物同用,有些藥材就同時具有苦味、甘味,如當歸。甜味對于這些藥的影響并不明顯。
阿膠要隔水煮
阿膠是用驢皮煎煮濃縮制成的固體膠,如果服用時覺得氣味有些腥,可隔水煮后配合著黃酒喝來緩解。
阿膠味甘、性平,能滋陰潤燥,用于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心悸、心煩不眠、肺燥咳嗽。它還能夠促進造血功能的恢復,補血療效顯著。
一般在藥店買到的阿膠為膠狀,大家可以將其放在盛有水和藥液的碗中隔水煮后,直接口服。吃阿膠時喝點兒黃酒,或者將黃酒加入藥汁中口服,都能減小阿膠的腥味,對藥效也不會有明顯的影響。不過,對酒精過敏或需要禁酒的患者不宜用此方法。
平時面部和眼睛經常發紅、咽干喉痛、心煩、舌質紅瘦、脈搏細且快等陰虛火旺的人最好不要服阿膠。另外,有感冒、發熱、咳嗽、多痰或其他急性病癥時應暫停服用,孕婦、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若發生便秘、腹瀉、腹脹、痰多等不良反應,應及時咨詢醫生。
阿膠建議密封保存。如果保存恰當,表面膠質沒有發生霉變,一般可放置3~5年。
膏藥不能只貼痛點
“哪兒痛貼哪兒”,10個人中恐怕有9個人在這樣貼膏藥。按痛點貼膏藥沒錯,但有時痛點是會隱藏的,貼膏藥時不能只盯著痛點。例如因頸椎病引起的疼痛,有些人可能會在胳膊、肩膀上都有酸痛感。此時,如果只貼在胳膊、肩膀等部位,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正確的方法是在頸椎上找到壓痛點。除找準痛點外,貼膏藥時還要根據病情選擇“對側痛點”。例如膝關節疼痛的患者,如果只是外傷造成的肌肉疼痛,在疼痛部位貼膏藥可解決問題;如果是關節內的病變,關節的肌肉會形成保護性攣縮。

泡中藥 用溫水
很多人喜歡煎煮中藥前先用沸水浸泡一下,認為這樣做既能縮短煎煮時間,又能使中藥有效成分盡可能地溶出,實際上這是種認識誤區。
中藥所含的蛋白質遇沸水會因驟然受熱而凝固,并使藥物外層形成緊密的包膜,阻礙藥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中藥所含的高分子物質遇沸水后易形成膠體,亦不利于有效成分滲出。
中藥切制、粉碎時,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熱而糊化,使水分難以滲入,成分溶解后又難以向外擴散,最終影響成分煎出。
芳香性中藥,如薄荷、紫蘇、廣木香、砂仁、豆蔻等,含揮發油及揮發性物質,遇熱易揮發,不僅不能在煎前用沸水泡,而且應該后下。
實驗證明,中藥煎前浸泡的最合適水溫為四五十攝氏度,浸泡時間以30分鐘為宜,因為這樣既能使藥材濕潤充分膨脹,又能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
四類藥品家中不宜保存
在家中常備一些藥物,以備不時之需,這是沒錯的,但是要注意的是這4類藥品不宜在家中保存!
一、沒有良好包裝的藥品
因一些藥品在潮濕環境里容易變質,需要有避光防潮的包裝,另外還有有效期和失效期沒有標明的零散藥品或外包裝盒已舍棄的藥品,若再次使用時,無法判斷其生產日期和有效期,一旦使用后會給身體帶來危害。
二、容易分解變質的藥品
如阿司匹林容易分解出刺激腸胃的物質。維生素C久置則會失去藥效。
三、有效期短、沒有長期保留價值的藥品
如乳酶生片、胃蛋白酶合劑等。
四、不易掌握作用與用途的藥品
若不了解藥品的適應證,最好不要保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