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氣,呼吸也,是吐納、閉氣、存氣、胎息的稱謂,亦屬道家練功行氣的術語,總稱調息。行氣法通過有序的吐故納新而排除胸中、體內各大經絡臟器內部的污濁,同時,吸進新鮮氣機以達到促進新陳代謝之目的。因為人體的活力之流在于氣,尤其是體內之真氣。氣聚則生,氣散則亡,而交換氣機又在于呼吸。人從有生命那一刻起,就一分鐘也離不開呼吸,有生命的存在就必須有呼吸的伴隨。人三五天不吃飯照樣有生命的存在,若三五分鐘不呼吸就沒有生存的可能。
氣乃人身生命之本,氣行則血行,氣泄則血凝。息乃煉功之根蒂,氣與息合而為積性存命之本源。人之呼吸,起于心肺之間,行于通體百脈。出入于口鼻,一時有1150息,一晝夜計有1.35萬息,多則不善,少亦不利。若倘有增減,久之則非病即亡。

在道家養生長壽的法門中,吐納行氣的方法非常重要。主要行氣法門有3種。
1. 順應息法
主要從調理吞吐呼吸的軟硬粗細著手。呼吸無聲為平息法,吸氣有聲、呼氣無聲為柔息法;呼吸氣中均有聲為暴息法(屬于煉性功的內壯之法);全息無聲為龜息法(屬于練命功的高級吐納大法)。是以聽息入手順應為用,氣從毛孔入,耳孔出。
2. 停閉息法
凡人之一呼一吸之間(吸-停-呼,或吸-呼之后吸-呼-停)都有一個很自然的間隔停頓的時間,或者說是適當改變呼氣與吸氣的正反比例,即吸長呼短,或者吸短呼長,這種純自然呼氣、吸氣的方法若加以有序化的柔合調節就能更大幅度地促進腹腔內壓而發生周期性的不自然之規律變化,并能增進胸腹腔及內經絡系統的血液循環,從而提高和調節整個內臟和消化系統功能的變化。

3. 意識息法
是以意識帶動呼吸而調整吐納的另類行功方法,僅憑意念啟發活動思維,無固定之軌跡,一般采用的是圓運動和螺旋運動的思維程序,而帶動和調節整個微呼吸系統。它是從自然呼吸開始,在心平氣和的基礎上而逐步形成的微呼吸方式,可順可逆,可長可短,可定可轉,可正可反,可有可無,綿綿纏纏。但一定要在呼吸非常柔和、勻暢的基礎上進行,是純自然調節手段和方法。
呼吸有四宜四忌:
1.宜緩、慢、深、勻、細、長。忌急、快、猛、促、暴、短。特別是在初煉時,以呼吸49度為準。后仍須緩緩增加,切不可一次呼吸至100度以外。
2.宜潔、凈、清、新、幽、靜、寬。忌塵、煙、灰、霧、雜、亂、窄。宜于清晨選一寧靜寬暢無吵鬧,或曠野山林幽靜之處練之。練習期間最好在庭院戶外,不可緊閉一狹室之中。
3.宜鼻、耳、竅、毛、孔。忌口、撮、眼、瞪、屁。練氣時最忌以口出入。于每次練氣開始時不妨稍用口吐出胸中肺胃部惡濁之氣,并以3度為準。再后之呼吸須使氣從鼻孔出入,以防止污惡濁氣侵襲肺部之害。并且呼吸時須一氣到底,使肺之漲縮、收伸達到極限,才能盡到吐舊納新之意用。
4.宜聚、守、平、穩、握。忌散、亂、溢、馳、滯。呼吸時決不能胡思亂想,而影響氣路通暢。因為人身之氣血,行之于虛,而滯在于實,如在呼吸當中思想散馳、胡思亂想,則氣必凝結障害,久之則必成氣痞之病,而適得其反損傷健康。 (楊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