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肉肉質鮮嫩、口感好、易消化,還富含優質的蛋白質,氨基酸含量比較符合人體生理需求。據了解,魚肉脂肪含量低,而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對身體大有益處。既然魚類營養價值這么豐富,糖尿病人吃魚好不好呢?吃多少魚才合適?
多項研究給魚類“點贊”
1. 吃魚或可調節血糖。
日本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每天吃魚達到170克的一組男性,比每天只吃40克魚的一組男性,患糖尿病的風險低約30%,特別是沙丁魚和秋刀魚這類油脂豐富的魚類。但女性常吃魚并不會幫助預防糖尿病。
有專家推測,吃魚可以預防糖尿病,可能是由于魚類中含有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不飽和脂肪酸改善了胰島功能。此外,有報道指出,魚類多不飽和脂肪酸n-3及n-3與n-6的比例屬最理想的,有利于調節血糖,預防糖尿病的并發癥。
2. 保護心臟,降低心血管病風險。
魚肉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的黏度,預防心肌梗死和中風,還可以降低體內甘油三酯的水平。國外科研發現,患有糖尿病的婦女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特別高,但在這些患者中,喜歡吃魚的人在16年內發生心臟病的可能性反而大大降低。美國心臟病學會建議成年人至少應該每周吃兩次魚。

3. 預防糖尿病腎病。
劍橋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會的阿曼達·阿德勒博士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在被調查的517個糖尿病人中,8.3%的腎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質。這表明,蛋白質攝入量的多少并不是造成腎臟損傷的關鍵,蛋白質種類比攝入量對腎臟的影響更為重要。
一項調查顯示,每周吃魚少于一次的糖尿病人,18%的人出現了白蛋白尿,而每周吃魚超過兩次的糖尿病人中僅有4%的人出現上述情況。阿德勒研究小組分析,魚富含獨特的營養成分,可能通過加強血糖控制或改善血脂來減少對腎臟的損害。
4. 防癌。
近年來科學家發現,大量攝取不飽和脂肪酸似乎可以減少某些常見癌癥發生的危險性。其中,對乳腺癌和結腸癌的預防效果比較明顯,對前列腺癌似乎也有預防效果。

“
糖友”吃魚 要看尿酸高不高
魚類益處多多,糖尿病患者吃魚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魚類最好清蒸或者水煮,不可油炸,盡量選擇質量較好的海魚、河魚。此外,吃魚的量也有講究。
尿酸水平正常的“糖友”每周可以進食魚類兩三次,每次80~150克最為適宜;而合并有血尿酸輕度偏高(360~420mmol/L之間)的糖尿病患者應該適當減少魚類的攝入,每周吃1次,每次80克左右;若血尿酸水平超過420毫摩爾/升,應停止使用一切魚類,防止誘發痛風。
端午到,粽子飄香。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提到端午節,就不能不說到粽子。每年端午節,很多地方都有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有些地方包粽子全用糯米,沒有餡料,蘸著白糖吃;有些地方則包上紅棗、枸杞、豬肉等餡料,做成各種口味的咸粽子。然而,粽子雖然好吃,卻是高熱量、難消化的食物,一些中老年人因為害怕身體“吃不消”而欲吃不能。其實,只要吃的方法正確,這些都不是問題。

五類人要注意
1. 老人。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如果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
2. 兒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兒童如果過量進食,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
3. 心血管病患者。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4. 胃病、腸道病患者。粽子蒸熟或煮熟后,能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進食后會增加消化酶負荷,兼之其性溫滯氣,吃多了會加重胃腸負擔。
5.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如果不加節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一天食用量不要超過1個
粽子大多用糯米做成,缺乏纖維,黏度高、不易消化,所以每天吃粽子別超過50克,也就是半個或1個。尤其是胃腸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老年人切忌貪多貪涼,最好分小塊多次食用。有些商家賣的迷你粽子就是不錯的選擇。
宜冷藏、趁熱吃
專家還提醒,在保存上,粽子可以放在冷凍柜里速凍后長期保存,吃的時候要重新蒸透,或用微波爐化凍。存放時最好分成一次吃完的小包,用塑料袋包嚴實,和其他肉類等生食品分開放,避免交叉污染。
糯米性溫,熱乎乎地吃起來不但幸福感滿溢,還可滋養脾胃,但如果涼了、硬了再吃,就會變得難以吞咽、消化,所以夏天吃粽子也務必吃熱的。
不宜和主食同吃
粽子絕不是零食或甜點,千萬別讓它在餐后出現。不少人在外吃飯會先吃菜和米飯,最后才上粽子,把它當甜點,其實這是絕對錯誤的。粽子由糯米做成,黏度高、難消化,一個普通咸肉粽子的含米量相當于一碗米飯。如果吃了米飯,就不要再吃粽子了。
粽子屬于容易讓人產生油膩飽脹感的食物,所以不要輔以大魚大肉,最好配上清粥小菜以便下咽。
病人更要精挑細選
本身有基礎疾病或部分特殊人群,吃粽子時要注意的事項則更為具體:
老人、兒童、體弱者:每次宜少吃一點兒,最好選迷你粽子,里面含有粗糧薯類配料的比較合適,不加油不加肉的最好。
有膽囊炎或胰腺炎病史的患者:盡量少吃粽子,即使要吃也要蒸透了分餐少食;同樣,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史的患者如果貪吃太多粽子,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所以務必在普通人基礎上減量進食。
腸胃功能不好者:不放油的粽子并不難消化,趁熱適量食用時腸胃一般不會難受。但吃的時候要慢一點兒,好好嚼一下再咽。油膩的肉粽,最好敬而遠之。胃酸過多的人要少吃糯米食品。
糖尿病患者:紅棗粽、豆沙粽普遍含糖量較高,會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節制進食的同時,還應認真挑選粽子品種,避開含糖量太高的種類。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和豬油豆沙粽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這些粽子,或增加血液黏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因此,除了進食要適可而止外,關鍵還在于選擇一些“小清新”的粽子,如堿水粽、裹蒸粽等。

中醫按摩助消化
1.由上往下推按背部
最好的消脹按摩方法是用手掌最多肉的地方,按摩背部肩胛骨下緣到腰部的高度,一次按摩一邊,每次都是由上往下推,進行三五次后再換邊。
2.輕輕敲打小腿外側
除了按摩背部之外,專家也推薦一個敲打腿部胃經的方法:先坐在椅子上,將腳曲起,輕握拳頭后敲打小腿外側,從膝蓋下一直到小腿的一半即可,每次都是由上往下敲,不要由下往上敲,敲三五次即可換另一邊。
3.手掌穴位也能助消化
手掌也有可以幫助消化的穴位,感覺腹脹不適時,可兩手互相敲打。先找出手掌最多肉的地方,此處稱為魚際,手掌的中央則為勞宮穴,兩者同樣都是反射腸胃的地方。一手握拳,另一手張開,用握拳手的魚際處敲打另一手的掌心,約15下換手,可同時刺激魚際和勞宮穴。
4.溫熱毛巾敷15分鐘
在溫暖的環境下腸胃消化運作會比較順暢,但是現在很多人長時間待在開著空調的房間里,又缺乏運動,所以腸胃消化機能變弱。若是吃完粽子后肚子不舒服,可以用溫熱毛巾敷在肚子上約15分鐘,不用按揉。若要用熱水袋或暖寶寶,應用毛巾包裹后再敷,以免燙傷。
(甘 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