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以衣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纼。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蹦嘎?,悔改。
——二十四孝之“蘆衣順母”
無論中外,后母身上似乎總有“說不完的故事”。國外,有白雪公主后母每天對著魔鏡“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國內,有“小白菜呀,地里黃呀……弟弟吃面,我喝湯呀”。后母,似乎總是“不討喜”。
“蘆衣順母”依然是這樣一個故事。閔損早年喪母,他的父親續弦后,后母對他十分苛刻,以蘆花代替棉絮給他縫制“棉衣”。一次,父親讓他駕牛車,但是閔損身單體寒,一哆嗦就把牛鼻繩掉在了地上。父親拿起鞭子就抽在他的身上,結果把他的“棉衣”打破,露出了里邊的蘆花。父親詢問清楚情況之后,就想休了后妻,但是閔損卻說:“后母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挨凍受餓,如果你把她休了,我和我的那兩個同父異母兄弟都要挨凍受餓了!”父親聽他苦苦相勸,這才打消了休妻的念頭。后母知道這件事后,幡然悔悟。故事情節和“孝感動天”中的堯帝很相似,不同的是閔損的父親不像堯的父親瞽叟那樣昏聵,還能明辨是非。

閔損,字子騫,孔子門人,七十二賢之一。據考證,閔子騫的出生地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的閔賢村,村中有閔子祠,閔子祠的外面就是閔子騫墓。歷史上對閔子騫到底死于何處沒有具體記載,有人說這只是閔子騫的一個衣冠冢。閔損父親打他那個地方,在今天的安徽省蕭縣“鞭打蘆花車牛返村“。沒錯,村名就是8個字,這可能是目前中國最長的村名。每年正月二十四,這個村子都有古會,方圓幾十里的村民都會過來趕會,無比熱鬧。據說,這一天是閔子騫的誕辰,后人以此紀念他。
后母虐他千百遍,他待后母如初戀!以“一子寒”避免“三子單”,閔損這賬算得厚道。中國有句老話叫“親兄弟,明算賬”,如果閔損這會兒“明算賬”,估計另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真該“單”了。但是,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魚情看水情,雖然二人和閔損非一母同胞,但畢竟是同一個父親所生,賬又豈能算得那么細!正是因為閔損沒有“明算賬”,他的家庭才避免了破裂,他的父親才避免了休妻。
若是在今天,能夠像閔損這樣不計前嫌的又有幾人?異母兄弟姑且不論,就是一母所生的兄弟,錙銖必較而發生齷齪也比比皆是?!按蚧⒂H兄弟,上陣父子兵”,中國人的血親觀念過去一直十分濃厚,血緣關系是所有社會關系中最緊密的一種。然而,隨著社會和思想的開放,這種觀念正逐漸變得淡薄,血緣關系已經不能成為有效約束家族成員的紐帶。利益面前,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這種情況,最受傷的是誰?自然是老人!手心手背都是肉,看到自己的孩子相互鬧得如同仇人,這是怎樣一種心情?
試想,如果閔損真的讓父親把后母給休了,他自己的日子固然好過了,可他父親又豈能痛快——怒,氣自己遇人不淑,后妻虐待親子;愁,休了后妻,家中誰來操持;憂,身邊無伴,若再娶恐重蹈覆轍。
讓自己的父親如此愁腸百結,豈不違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