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瘋病又稱叢枝病、掃帚病、火龍病,在我國南北方棗區均有發生,以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發生比較普遍,并有加重趨勢。
1 " 危害癥狀
棗樹發病后,主要表現為樹體生理紊亂,內源激素失衡,葉片黃化,小枝叢生,花器返祖,果實畸形。發病初期,先在上部個別枝條上出現癥狀,而后發展蔓延到全株,花梗明顯伸長,萼片、花瓣及雄蕊變為小葉,雌蕊轉化為小枝;發育枝主副芽和結果母枝頂芽一年發生多次,接連萌生細小枝葉,形成稠密而極度短縮的枝叢;葉小而黃萎,嚴重時焦枯以致脫落;果實小而畸形,著色不均勻,果面凸凹不平,呈現花臉狀;果肉組織松軟,多渣,不堪食用;根畸形,根蘗稠密、叢枝狀,后變褐腐爛致全株死亡。
2 " 發病規律
棗瘋病是一種系統性侵染病害,是由植原體病菌引起的。植原體又叫“類菌原體”(MLO),是一種類似于細菌的微生物,與細菌的顯著區別是它沒有細胞壁,形態不固定。植原體可通過刺吸式口器昆蟲(葉蟬等)、人工嫁接或根蘗傳播。當病芽接穗被嫁接在苗木上,病原物運轉到根部,再由根部向上運行就會引起全株發病。
發病初期,先在棗樹上部個別枝上出現癥狀,而后發展至全株。枝葉叢生、葉片黃化及花器退化畸形是該病的主要特征。另外,棗瘋病的發生與棗園管理水平密切相關,管理粗放、樹勢衰弱、果園周圍有栽種側柏的墳地,以及間作小麥、玉米的水澆地發病較重。
3 " 防控措施
棗瘋病是所有棗樹病害中最為嚴重的一種毀滅性病害。該病傳播速度慢,目前又缺乏有效的化學藥劑根除治療方法。因此,在病害發生前采取綜合措施是預防和控制棗瘋病發展蔓延的 關鍵。
1)藥物防控。①發病初期,用手搖鉆在病樹根頸部鉆孔,于春季棗樹萌芽期或10月份,每株病樹滴注0.1%四環素液500 ml。還可在樹干基部或中下部無疤節處兩側各鉆1個孔,深達髓心,兩孔垂直距離10~20 cm,用高壓注射 " 器注入含1萬單位的土霉素藥液。樹干直徑 "30 cm以上者,每株用藥液300~400 ml;40 cm以上的,用500~700 ml;50 cm以上的,用800~ " "1 000 ml;60 cm以上的,用1 200~1 500 ml。 ②發病初期,每畝棗園噴施0.2%氯化鐵溶液75~100 kg,隔5~7天噴1次,連噴2~3次。③6月初至9月下旬,適時噴灑菊酯類藥劑,如 " " 2.5%高效氯氟氰菊酯2 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3 000倍液,防治葉蟬等傳病昆蟲。
2)農業防控。①徹底鏟除重病樹和病根蘗苗并焚燒,避免交叉感染。樹液向根部回流前處理小病枝,阻止病菌隨樹體養分下流。如此連續處理2~3年,可基本控制棗瘋病的發生。②注意發現和利用抗病品種,選用抗病酸棗苗和優質大棗品種作砧木。③避免采用根蘗苗就地繁殖的方法建園。④新建棗園附近不要栽松、柏、桑、泡桐等樹種,也不要種植白菜、芝麻,以減少傳病葉蟬數量。防治葉蟬應在若蟲初孵后群集于矮小植物上時為宜,噴灑菊酯類、有機磷類殺蟲劑防治。⑤棗園多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增施堿性肥,及時中耕除草,改善樹體營養,保持強壯樹勢。對土質差的要深翻擴穴,增施有機肥、磷鉀肥,穴施土壤免深耕處理劑200 g/畝,穴施“保得”土壤生物菌接種劑250~300 g/畝,疏松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增強樹體抗病能力。⑥注意嫁接工具和修剪工具消毒(可用酒精燃燒消毒),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