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早期落葉病近年呈加重發生態勢,對當年蘋果產量、商品率、樹體養分儲備以及來年產量造成較大影響。2010—2014年,筆者會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杜志輝等植保專家分赴陜西渭南、山西芮城、山東臨沂、河北邢臺等果區調研,發現斑點落葉病、褐斑病、炭疽病、輪紋病、潛葉蛾、卷葉蛾等病蟲害均可導致蘋果樹秋季提早落葉,但70%以上的早期落葉是由褐斑病引起的。
1 " 調查基本情況
1)調查發現,紅富士、金帥、元帥、紅星感病率高于其他品種,特別是紅富士12年生以上生產園,感病率超過40%,有的園采果前葉片全部脫落,果實裸露于樹冠內外,近觀果實顏色暗淡,枝條上芽體瘦弱。
" "2)從樹勢、樹齡看,同一品種的幼樹較老樹抗病;同一株樹的當年結果枝發病率較高,樹冠內膛下部較外部、上部發病早且重,這與樹冠內部、下部郁閉,通風透光狀況差,濕度大有關。
" "3)發病葉片常表現以下3種類型:①同心輪紋型。病斑圓形,四周黃色,中心暗褐色,有呈同心輪紋狀排列的黑色小點(病菌的分生孢子盤),病斑周圍有綠色暈。②針芒型。病斑似針芒狀向外擴展,無一定邊緣,病斑小而多。③混合型。病斑很大,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暗褐色,中心灰白色,其上亦有小黑點,但無明顯的同心輪紋。有時果實亦能受害,病斑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凹陷,表面有黑色小粒點,病部果肉褐色,呈海綿狀干腐。
" "4)對發病組織切片觀察,發現蘋果褐斑病的有性態為蘋果雙殼,屬子囊菌門真菌;無性世代為蘋果盤二孢,屬半知菌類真菌。褐斑病菌無性世代產生菌索,多分枝,細胞深褐色,菌索交叉點上方著生分生孢子盤;分生孢子梗無色、單生、圓柱形,柵狀排列,頂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無色、雙胞、中間縊縮,上胞大且圓,下胞小而尖,葫蘆狀,偶生少數單胞的分生孢子混生在一起。擬分生孢子盤灰白色,蟲糞狀,吸水膨脹后涌出大量擬分生孢子,散布于病斑表面。子囊盤肉質,缽狀,子囊闊棍棒狀,具囊蓋,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香蕉形,一端稍彎曲,通常具一隔膜。
2 " 發生規律與原因分析
" "褐斑病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盤或子囊盤在落地的病葉上越冬,經春產生擬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從葉的正面或背面侵 入(以葉背面為主),潛育期6~12天(干旱年份 長達45天,潛育期隨氣溫升高縮短)。在田間可多次再侵染。病菌從侵入到引起落葉需13~55天,田間5—6月始發,7—9月進入盛發期,嚴重時9月即可造成大量落葉。10月停止擴展。
" "通過4年田間觀察,發現褐斑病的發生、流行與雨水、樹勢、栽培管理、品種均有相關性。病菌發育適溫20~25 ℃,分生孢子發芽適溫20~25 ℃。分生孢子的傳播和侵入需有水,冬季溫暖潮濕是病葉與落葉上子囊盤形成的必要條件,冬季不干、春季雨早且多的年份有利于病害發生流行,特別是春秋雨季提前且降雨量大的年份,容易造成病害大流行。
" "溫度主要影響病害的潛育期。在較高的溫度下,潛育期短,病害擴展迅速。管理不善、套袋后用藥間隔期過長、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樹冠郁閉、通風不良的園發病較重,樹冠內膛下部葉片比外圍上部葉片發病早且重。
" "除以上原因外,栽培管理中的誤區也是導致褐斑病大發生的主要因素。隨著蘋果產區大面積推廣套袋,常規用藥波爾多液的使用時間相對推后,給褐斑病菌的侵染增加了機會,尤其是套袋前噴布的殺菌劑持效期較短,如果套袋期過長,超出藥劑持效期,套袋后又習慣給樹上噴布波爾多液保護,而不是噴內吸性殺菌劑控制病菌,勢必造成前期病菌大量侵染,后期褐斑病成災,許多果農因此誤認為波爾多液質量有問題。
3 " 防治建議
" "實事求是地講,蘋果開花后至套袋前的3次藥果農還是非常重視的。無論防病還是治蟲,措施都比較到位。問題就出在套袋前的最后一次藥與套袋后第1次藥的間隔時間上。
" "眾所周知,蘋果樹只要展開葉片,病菌就開始侵染。病原菌主要來源于地面落葉、枯枝和枝干殘留,只要每年堅持刮皮、噴干枝,樹上病菌可以忽略不計,但地面病菌很難根除。如果落葉得不到及時科學的處理,4月中旬以后降雨量超過5 mm,地面落葉上的病菌就能發芽并飛濺到樹上侵染健康葉片。如果連陰雨超過7小時,病菌就能完成初侵染,12天后即可見到褐斑病癥狀。因此,蘋果樹展葉后應每隔7~10天噴1次保護性殺菌劑,確保葉片、果實在無菌環境中生長。如果這期間遇雨,噴藥間隔時間應該更短一些。如果降雨頻繁,應以內吸性殺菌劑為主,保護性殺菌劑次之。噴藥時應特別注意內膛與下部葉片。
" "蘋果套袋后的第1次藥到底選什么?是保護劑還是內吸殺菌劑?這不是傳統觀念和習慣決定的,而應由與套袋前最后一次藥的間隔時間來決定。蘋果套袋前選用的有機農藥殺菌劑持效期比較短,一般只有7~10天,因此套袋后的第1次藥與套袋前的間隔期不能超過這個范圍。如果不超過7~10天,樹上噴布波爾多液是可以的。如果超過7~10天,那么套袋后第1次藥就應該噴內吸性殺菌劑。常用的內吸殺菌劑多菌靈、甲托效果都不理想,建議使用戊唑 "醇。特別是發病后使用,能起到立竿見影的防治效果。
" "綜上,為防止褐斑病蔓延,套袋后的藥劑使用應是先內吸后保護,而不應該先保護再內吸。只有在殺滅病菌的前提下采取保護措施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