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文化厚重、生態環境良好、自然資源豐富,除去交通瓶頸制約的通江日益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并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加速跨越中,走出了一條貧困山區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責任重于泰山。通江縣位于秦巴山集中連片貧困核心區域,是新時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返貧現象突出。近年來,通江認真貫徹中央、省委、市委重大戰略部署,堅持以扶貧攻堅為統攬,以城鄉統籌為路徑,以富民增收為核心,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全縣貧困人口從2010年的18.9萬人減少到2014年的9.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9.8%下降到14.7%,扶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記在心上 扛在肩上
只有真正把扶貧工作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通江嚴格實行領導干部扶貧攻堅“一崗雙責”,扶貧攻堅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層層傳導壓力。按照目標、任務、資金、權責“四到位”要求,縣上負責組織動員、規劃統籌、進度安排、目標確定、資金使用、人力調配、考核問責、信息統計等工作;鄉鎮、村負責精準識別、建檔立卡、信息公開及反饋等工作,組織帶領群眾實施扶貧項目,按時向上級黨委報告工作進展情況;縣扶貧開發和移民領導小組定期研究重大問題,制訂年度安排計劃、開展總體評估,形成上下貫通、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
通江十分注重落實干部幫扶責任。完善縣級領導聯系鄉鎮、部門掛包貧困村、干部幫扶貧困戶工作制度,持續深入開展“萬名干部進村·精準扶貧到戶”“轉作風·惠民生”“掛包駐幫”等活動,全縣1.2萬機關干部職工深入524個村,抽派157個駐村工作隊、從優選派157名“第一書記”入駐貧困村,當好宣傳、規劃、指導、協調、組織、信息、濟困、監督“八大員”。
為了鏟除窮根,脫貧奔康,通江嚴格落實考核獎懲辦法。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績效考核,把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評優和干部晉升的重要依據,對年度任務完不成的鄉鎮和部門實行“一票否決”。縣委、縣政府組建聯合督查考核組,年終逐項督查考核,全面公開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對提前脫貧“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變,投入力度不減,并給予表彰獎勵、提拔重用;對不能按期“摘帽”的,嚴格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整合多方財力 匯聚扶貧力量
資金不足是制約扶貧攻堅的最大難題。通江縣積極整合行政機關、金融機構和社會力量,有效發揮黨政、群眾、銀行、社會、市場職能,著力從政策機制層面破解“錢從哪里來”的問題。
首先是增加政府投入。政府在扶貧攻堅中起著主導作用。一方面,我縣強化政策投入基礎工作,科學編制規劃、做好項目儲備申報,積極匯報對接,最大程度爭取中央、省、市對我縣政策、項目支持和一般轉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精打細算,把每一分錢都用在扶貧攻堅這個刀刃上,將每年縣級新增財力的60%、一般預算收入的35%、涉農部門項目資金55%以上統籌用于扶貧開發,同時按照“資金渠道不變、隸屬關系不變、資金用途不變”的原則,整合住建、交通、國土等項目資金投入扶貧開發。
其次是激發群眾投入。針對農村大量山林、土地、農房等資產大量閑置的現狀,我縣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抓手,大力實施農地資源、農房資源、林木資源、人力資源、農村閑錢、集體資產“六個盤活”,創新農村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
再次是創新金融投入。我縣不斷創新金融扶貧模式,組織金融服務機構為農戶量身定做“扶貧小額貸”、“特色產業貸”、“扶貧搬遷貸”、“巴山新居貸”等產品,政府建立扶貧貸款貼息基金給予貼息。目前已授信“扶貧小額貸”6.4億元,落實“扶貧搬遷貸”8億元,累計發放“特色產業貸”近2億元、“巴山新居貸”近4億元。
最后,推進扶貧開發,必須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我縣制定“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清單以外的一律交給市場。對有收益的競爭領域的扶貧事項、項目,放寬準入條件,減少審批層級,公開公平地吸引民間資金進入;對投資回收周期長的扶貧項目,通過特許經營、PPP模式等,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對沒有回報或回報率低的公益性扶貧項目,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吸引民間投資。同時大力實行集中辦、定點辦、上門辦、預約辦和強跟蹤的“四辦一跟蹤”機制,為市場、企業、群眾提供便利周到服務。
另外,社會資源是支持扶貧開發的重要補充。我縣著力建立健全社會扶貧公益平臺,積極開展“結對認親,愛心幫扶”“扶貧助學千人工程”等活動,引導社會組織和各界人士通過愛心捐贈、志愿服務、助學助醫、結對幫扶等多種形式參與扶貧。目前,已累計吸引社會扶貧投入4億元。
增強發展實力 夯實扶貧基礎
通江呈“三山夾兩谷”地形,群眾生產、出行、上學、就醫、居住等條件落后,加快基礎建設、打破區位劣勢制約尤為迫切。
夯實扶貧基礎,需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行通暢路、飲安全水、用放心電等是山區群眾最為關心的基本民生問題,我們爭取2條高速公路過境通江,打通出境大通道,大規模實施縣鄉村道路升級改造,全縣70%的村通硬化路;興建各類水利工程2246處,解決了農村23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基本實現城鄉供電質量、價格、服務均等化,所有行政村通信網絡全覆蓋,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夯實扶貧基礎,需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群眾“上好學”“看好病”,享受城鄉同質的公共服務,才有較高的“幸福指數”。全縣教育上近年累計投資近10億元,實施建設名校、培養名師、塑造名生“三名工程”,充實師資力量1300多名,健全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不讓一個貧困家庭孩子失學輟學。醫療衛生上累計投資近13億元,大力實施城鄉醫院建設和醫療人才培育,所有貧困村均建成了1所標準化村衛生室,同時組織專家全面開展重大疾病篩查救治工作,實現了群眾小病不出村、大病基本不出縣。
夯實扶貧基礎,需加快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通江有近12.08萬人生活在北部高寒山區、洪水淹沒威脅區、地質災害區,居住生活環境惡劣。我們按照產業園區、新型社區、田園景區“三區同建”思路,堅持新建、改造和保護相結合,分類分片推進巴山新居建設。目前,全縣建成18個中心村、320個聚居點,改造農村土坯房、危舊房3.1萬戶,有效解決了困難群眾安全、舒適居住問題。
挖掘資源潛力 做強扶貧支撐
產業是群眾脫貧致富的“硬支撐”,必須緊緊抓住農民增收這個核心任務,抓好抓實生產就業扶貧。
通江是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我們堅持走生態支撐、綠色崛起之路,圍繞以通江銀耳為品牌的食用菌,以富硒為特色的茶葉和中藥材,以空山核桃為主的干果,以青峪豬、空山黃牛、山地梅花雞、諾水大鯢為代表的生態養殖業等綜合產值“400億”產業目標,因地制宜、長短結合,分片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家家有項目、戶戶有產業。
通江歷史文化厚重、紅色文化燦爛、自然風光優美,素有“一府三鄉”(川陜蘇區首府、中國紅軍之鄉、中國銀耳之鄉、中國溶洞之鄉)的美譽。我們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高起點、高水平規劃全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著眼于養身、養生、養性、養心,積極發展觀光農業、康養產業,策劃了“中國通江銀耳節”“全國洞穴學術會議”等主題活動,努力把文化旅游產業培育成脫貧增收的富民產業。已成功創建2個國家4A級景區和大批鄉村旅游綜合體,帶動了全縣3萬群眾增收。
通江縣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我們積極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將人力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全縣常年輸出外出務工人員近2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40億元以上。同時,大力實施“回引”工程,設立了創業發展專項資金、特色產業發展獎勵資金、小額貸款擔保資金,建立了對企業支持力度與吸納貧困戶就業人數相掛鉤的激勵政策,讓更多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
通江的扶貧攻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依然是我們最大的縣情,扶貧開發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