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寶村“風情畬寨”老板雷林忠笑得合不攏嘴:“現在天天客滿,光做‘豆腐娘’,一天就要給游客磨上幾十斤豆子。”
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與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200余名學員暢談交流“縣委書記經”時,得知浙江麗水古堰畫鄉景區已經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時,含笑點頭,高興地說記得那里還有一個油畫流派,很多畫都賣到深圳等地了。同時,還記得麗水生態、空氣很好。
麗水這八百里甌江靜靜地淌過的大地,以綠水青山、純凈空氣以及秀麗壯美之景冠于浙南。全市森林覆蓋率高達80.79%,每立方厘米的負氧離子含量高達3000個,2014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6天。
毫無疑問,“好山好水”、“真山真水”已經成為麗水的獨特資源。正是因為有著絕佳的自然生態資源,近年來前往麗水為山水買單的游客越來越多。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里,麗水全市共接待游客525.04萬人次,同比增長17.91%;旅游收入24.5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64%。
與如今的熱鬧景象相比,曾經的麗水旅游僅限于逛景區,游客們匆匆前來又匆匆回去,因為缺乏食宿條件,讓很多景區外的美景與游客失之交臂。麗水一度面臨“有資源、沒產品”的尷尬局面,經歷著從旅游資源大市向旅游產業強市的艱難轉變。
美麗鄉村 讓鄉愁成為經濟
2009年,麗水提出“發展休閑養生經濟,把麗水建設成全國最大的休閑養生福地”,將生態旅游產業打造為麗水“第一戰略支柱產業”的戰略目標。
“麗水的生態資源優勢就是‘無價之寶’。守住了這方凈土,就守住了‘金飯碗’。我們的發展理念,就是把麗水的生態元素、文化元素有機融合起來,大力發展以‘生態、休閑、養生’為主題的生態旅游業。”這是中共麗水市委書記王永康在2013中國(麗水)生態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動推介會上的一席話。寥寥數語,透露出麗水發展生態旅游的決心,也勾勒出麗水旅游的核心競爭力。
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在工作之余渴望逃離城市的喧囂,避開熱門景區的擁擠,轉而選擇原生態味更濃的鄉村游。麗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77個,數量位居華東地區第一、全國第四,鄉村是麗水旅游的核心資源。為此,麗水依托良好生態環境、濃厚人文氣息、優質配套服務,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群眾挖掘鄉愁元素,開辦民宿、農家樂等適合區域發展的美麗業態。
來到麗水景寧畬族自治縣大均鄉李寶村農家樂,張元直呼“太過癮了”。不到9點,她就開始和一隊來自杭州的游客一起轉動石磨,做起了畬家特色菜肴“豆腐娘”。聽聞可以學織畬族特色菜,顧不上午休,她就跑去向畬家大嫂討教方法。
李寶村“風情畬寨”老板雷林忠笑得合不攏嘴:“現在天天客滿,光做‘豆腐娘’,一天就要給游客磨上幾十斤豆子。”依托大均“畬鄉之窗”4A級旅游景區,李寶村和大均、伏葉兩個村結成農家樂綜合體,設計出精品游和深度游兩條線路,除了基本的吃、住,還將農家樂的重心放在磨“豆腐娘”、包粽子、學織彩帶這樣帶有地域文化的體驗性項目上。
還是那些老房子、還是那塊地,以前做農家樂頂多混個溫飽,現在吆喝山水、賣文化,也能賺到金元寶。
大港頭鎮利山村,過去是個低收入農戶的集中村。公路通到這兒就到頭了,荒地、危房、二十幾個留守老人,小村日漸蕭瑟。2009年,利山村實施新農村改造項目,而今新家園拔地建起,村里百畝荷塘環繞,130多間農居白墻黛瓦,好看得很。
通過工商投資者對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建設與經營,閑置民房和土地被盤活,利山舊村改造后的200間民房被建成標準型的休閑度假客房,400畝農田建成了荷花觀賞區、蓮蓬采摘區、農事體驗區。村民一面當“地主”收租金,一面又為投資者經營管理領工資。2013年麗水農民人均純收入10024元,首次超過萬元大關,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超過10個百分點,正不斷印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麗水的鄉村最好玩,特別有味道!”來自上海的一位游客在“微信圈”里這樣說。如今,麗水有344個行政村成為休閑旅游村。鄉村游,正成為麗水旅游的主旋律。
特色小鎮 麗水旅游新型“經濟體”
2015年6月1日,浙江省出臺《關于公布第一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的通知》,37個特色小鎮入選。麗水的古堰畫鄉風情小鎮就在其中。國慶七天長假,古堰畫鄉景區接待量達到32.83萬人次,接待人次和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56.34%和52.5%,列麗水全市4A級景區接待量的首位。
古堰畫鄉最具特色的莫過于旖旎風光吸引了一批畫家扎根于此。經過多年的發展,在2014年,古堰畫鄉正式升級為麗水市第18家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成為麗水旅游迅猛發展的一個縮影。
文化旅游的繁榮發展,也帶動了農民收入的猛增。2005-2013年,古堰畫鄉周邊農民人均年收入從3000元增長至12850元,增幅達328%。
陳金仁是一名畫家,十多年前來到古堰畫鄉。3年前,他開始轉行民宿經營。在他的店里,老式樓梯、書架、草簾、水車,處處可以感受到江南民居的風格。人們可以住下來,喝喝茶,聊聊天,可以體驗古堰人家的慢生活。
除了古堰畫鄉,麗水目前已初步謀劃南明休閑小鎮、綠谷智慧小鎮和麗水栝州水城小鎮等42個特色小鎮,呼應著“小鎮時代”的號角聲。
背靠青山的麗水特色小鎮有共性,更有特性。位于龍泉上垟鎮的中國青瓷小鎮,正在利用其豐富的青瓷文化和歷史資源,打造一個以青瓷為依托的人文旅游景區;位于“浙江生態綠茶第一縣”松陽縣境內的新興鎮,坐擁萬畝茶海,懷抱汩汩清流,伴著茶香的風情小鎮建設,一幅閑適寧靜、靜謐怡然的桃源畫卷正在這塊土地上緩緩鋪開;九曲練溪、十里畫廊、仙都仙境,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吸引200多部影視作品前來拍攝的縉云仙都,通過打造“中國天然影視棚”吸引游客眼球……
綜合改革 麗水旅游釋放新活力
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在調研旅游工作時強調,旅游不僅是建設美麗浙江的生態產業,也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民生產業,還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支柱產業。在2015年浙江“兩會”上,他還專門寄語麗水:盡快摘掉“欠發達”帽子,成為“綠富美”。
“綠富美”——這個既新鮮又朗朗上口的詞匯折射出的正是麗水生態旅游與當地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融合發展的新境界和新模式。隨著浙江省首個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花落麗水,生態旅游業將讓麗水經濟社會發展釋放新活力。
“麗水旅游綜合改革,其實是一個‘一攬子改革’,全域化、融合化、智能化是這場改革的三大特征。”麗水市委常委、副市長、蓮都區委書記葛學斌告訴記者。
高鐵時代的到來,對長期受制于交通瓶頸的麗水而言,標志著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啟、一個重大機遇的來臨。高鐵的建成,直接把杭州到麗水的“1小時鐵路交通圈”、“麗水連接長三角1小時城際快速通道”的設想變成現實;高鐵的開通,讓麗水成為長三角城市群“后花園”、“后菜園”、“休閑保健園”的設想變成現實,為麗水創建生態旅游名城提供千載良機。
從“秀山麗水、養生福地、長壽之鄉”目標定位,到“第一戰略支柱產業”響亮提出;從“生態第一市”、“賣空氣”到走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新路,麗水不斷盤活綠水青山,釋放生態紅利,邁上了環境保護與生態旅游發展的富民強市雙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