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頭喪氣,神采落寞,怎么了?嘿,這說的不是你,而是隱藏在城市高樓大廈中或者鄉間的建筑呢!它們有的是墻面剝落、裂開縫隙的現代建筑,有的是被日曬雨淋的古建筑。需要給建筑們看個“病”了。給它們開一些治病的“藥方”吧!
保持原樣也治病
第一個“藥方”有點兒奇怪,它是開給別致的古建筑的,可是上面一片空白。不是要“治病”嗎?難道要讓“生病”的建筑繼續這么“病”著?其實,這正是一種給古建筑“治病”的方式。能享用這種“藥方”的建筑,“病”得都不是太嚴重。以前人們不了解材料和工藝,或者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來維修古建筑,所以干脆讓它們保持原樣,這反而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去年火爆的浙江新葉村,這座始建于宋末元初的村落,雖然感受不到很多現代氣息,可是它那別具一格的江南水鄉風貌,人人見了都說美。因為保存得相對完好,人們又不愿意輕易更替先輩們留下來的祖業,所以經過七百多年,大家還能見到村落固有的原貌和生活方式。很多古村落、民居、祠堂就是這樣帶“病”堅持下來的。
依原樣修復
第二個“藥方”是開給響當當的故宮?可是,不管何時去看,故宮不都是那么莊嚴華美嗎?它生過病?當然,褪色的朱紅大門、柱子,剝落的彩繪,像這樣的“癥狀”,歷經一定時間的風吹日曬后,故宮就會出現。
給它“治療”的原則就是在維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按照原有的樣子進行局部修繕。首先要保留故宮的建筑外觀,比如位置、高度、面積、比例、建筑結構和材料等。其次,像拔草、補漏這樣的保養工作,要經常給愛美的故宮做做。第三,盡量沿用原有的傳統工藝技術,比如整修太和殿前的廣場時,因為之前采用的是蘇州產的地磚,所以維修專家們特地從蘇州請來師傅研究燒制,盡可能地保存原有的文化含量。
事實上,故宮使用這種“藥方”已經有將近六百年的時間了,正是因為這樣,大家才能見到古代宮廷的宏大規模,感受到厚重的中華歷史韻味。現在大多數重要的古建筑都是這樣被“治療”的呢!
微生物當維修工
第三張“藥方”可就有意思了,上面寫的不是建筑材料,而是一種噬鹽微生物。聽德國威斯馬大學的科學家說,噬鹽微生物是一群優秀的建筑文物維修工。
研究發現,水分通過墻體表面蒸發后,鹽分就會留下來,然后它又從空氣中吸收潮氣。鹽分含量高,所以磚瓦表面總是濕乎乎的,對建筑造成了損壞。而噬鹽微生物能吸掉古城墻中的鹽分和濕氣。把織物浸在壓氧微生物里,然后包裹在墻體上,給磚瓦來個濕敷。通過發生化學發應,磚瓦上的鹽分發生轉化,墻體干燥,這就不會侵蝕古城墻了。
細菌修墻縫
如果墻面出現了裂縫,水分就會趁機進去腐蝕鋼筋結構,這可能會出現很危險的情況,該怎么治療呢?也可以利用工程細菌來修復。英國科學家借助轉基因技術開發出一種能使混凝土裂縫愈合的工程細菌。
這是一種枯草芽孢桿菌,它能“鉆”到混凝土的裂縫當中,當細菌孢子被激活后,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碳酸鈣、膠質物以及絲狀細胞,從而將裂開的混凝土重新黏合在一起。這種細菌的孢子只有在接觸到混凝土后才會生長,當菌群繁殖達到需要的數量后,細菌中的一種自我毀滅基因便會開始運行,避免過度繁殖。這能延長建筑的使用年限,減少碳排放,比普通的建筑材料簡單和環保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