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上利是陜西乾縣梁山鄉果農,今年53歲, 他的2畝雙矮密植紅富士蘋果園連續4年平均畝產達萬斤,2014年果季更是創下了超10萬元的高收益,成為蘋果高產高效典型。在先后幾次參觀他的果園之后,今年4月,我們帶領技術團隊的幾位老師再次與他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總結出他的六點成功經驗。
一是高標準建園。他的果園是2006年春用芽苗建園的,株行距0.9 m×2.5m,主栽品種是雙矮禮泉短富(也就是矮化砧上嫁接禮泉短富),栽植面積2畝,南北行8行,畝栽植300~320株。栽樹后,他一有時間就翻看《西北園藝》等專業技術雜志,來了專家講課就認真聽講,抓住各種機會和同行、專家交流。從幼樹開始,他就按照超細長紡錘形要求規范整形修剪,嚴格控制枝條粗度,主枝和樹干粗度比保持在1 ∶ 4~5,不分層,培養主干絕對優勢,小主枝結果下垂,互不 影響。
二是規范化拉枝。從幼樹開始就認真拉枝,注重夏管,淡化冬剪。結果枝組拉到100°~125°,擺布均勻,占滿空間。通過拉枝整形,果園行間保持1 m左右的通道,每片葉子每天都能接受直射光照3小時以上。
三是巧施肥。連續4年他都是生長季節施8次肥,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秋季開溝施肥1次,畝施商品有機肥或微生物菌肥8袋(40 kg/袋)、15-15-15或18-18-18的平衡肥4袋。從3月份開始,用滴灌水肥一體化同步進行,1個月1次。果實膨大期根據天氣每20天左右追1次膨果肥。
四是單果管理爭取全優。在加強水肥基礎上,嚴格疏花疏果,每25~35片葉養1個果,他的園子幾乎都是85 mm以上大果,形正色艷,500 g以上的特大果也不少見。2014年,他2畝園套袋4.6萬只,產優質果約1.1萬kg,售價9~10元/kg,收入超過10萬元。
五是起壟覆膜覆草年年搞。他的果園樹行間靠近樹下覆了兩行80 cm寬的黑地膜,行中間多年來堅持覆玉米秸稈,厚度8~10 cm。據有關部門測定,他的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在3%以上。
六是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每年從清園開始,共噴10~13次藥,保護葉片,混加優質葉面肥。他認為多抗霉素對蘋果霉心病防效最好,每年盛花期噴蕓薹素對坐果、防凍效果也極好,在花露紅和花后第1次用藥時各用1次。
(路新創 李根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