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立竿見影、藥到病除,無疑是每個患者就醫時的最大心愿,但由于疾病的復雜性和醫學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藥到病除”。
治病別苛求根治痊愈
人在患病后要學會與疾病和平共處,對治療結果有一個合理期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教授朱學駿指出,由于人類對疾病的認識存在局限性,有的疾病目前病因、發病機制不清,防不勝防;很多疾病只能預防發病或減緩癥狀但不能根治,比如由于花粉、螨蟲、動物皮毛等過敏引起的特應性皮炎。另一方面,很多慢性病現在雖然無法根治,但可以通過預防和治療控制病情發作和進展,比如慢性蕁麻疹等。
“患者只有客觀、理性地認識生命和健康規律,才能在就醫時有合理期待。”北京安貞醫院教授洪昭光表示,患者就醫需要具有文化、健康、科學三個素養。在科學素養方面,患者應該了解到醫學不是萬能的,很多疾病人類還不能認識,有的病認識了也不能治療,有的病可以治療但效果并不好,有的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治療。
用藥期間不要頻繁更換藥品
不少患者在治療時,一見用藥效果不明顯就急著換藥、換醫生。實際上,由于藥效發揮作用有快慢,疾病也有自身發展變化的固有歷程,頻繁更換醫生和藥物,增加了不必要的折騰,也不利于治療,甚至還可能貽誤治療。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教授何權瀛舉例說,有些肺炎患者使用抗菌藥物一兩天沒見效,就以為這種藥物沒有用,催促大夫趕緊更換新的抗菌藥物,結果越用越亂,到頭來細菌耐藥,治療更棘手。這種不切實際的要求,對于慢性病患者尤為有害。如有些肺結核病患者服抗結核藥還不到一周,便認為沒效,改服其他抗菌藥物或中藥,最后喪失了治療良機。
“俗話說,倒霉的醫生治病頭,走運的醫生治病尾。病情進展、康復有一個過程,患者不要吃一兩次藥沒看到效果,就急著換藥或者換醫生。”朱學駿舉例說,如扁平疣治療,抹藥抹到皮損部位紅腫起來時病就快好了。患者如果不了解,就會緊張、害怕,忙著換藥、換醫生。他就曾經接診過這樣的患者,簡單處理后患者很快痊愈。患者因此認為他的水平比前一位醫生高,“我告訴他說,這并不是我的功勞,其實前一位醫生用藥完全正確,您到我這里時病其實也快好了”。
朱學駿還舉了一個玫瑰糠疹的例子。這種病的病程一般為8周,在最初零星的“先驅斑”出現后6周內會出現較大范圍的皮疹,隨后逐漸自然消退。患者在發病初期用藥后,如果不了解病情進展規律,很可能就會著急換藥、換醫生。
何權瀛建議,患者就診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醫患雙方互相熟悉的過程,慢性病患者在一段時間內最好相對固定一兩個大夫,這樣便于彼此之間不斷加深了解,醫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患者病情變化,給予恰當治療。
慢性病不能一見效就停藥
“慢性病治療不能‘打打停停’。”何權瀛說,不少慢性病患者存在“癥狀驅動式治療”。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需要終身用藥,但一些患者癥狀加重就用藥、癥狀減輕就停藥。殊不知,癥狀急性加重恰恰是病程進展中的一個事件,堅持用藥、規范治療的目的是減少病情的急性加重。
朱學駿還指出,有的疾病如自體免疫性疾病大皰病,需要連續用藥三五年才慢慢減藥,是否可以停藥還需要根據檢查結果才能確定,有的患者見表面癥狀消失就自行停藥,導致病情復發。
“患者要有與疾病長期共存的思想準備。”何權瀛特別提醒說,許多慢性疾病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最后進展到不可逆階段。現有的醫學水平還無法逆轉器官的器質性改變,使病人恢復無病狀態。但不少患者和家屬總以為所有的病變都可以逆轉,也難以認同要長期帶病生存,對治療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
(譚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