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蘭,相傳為東漢時(shí)期河內(nèi)(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qū))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jīng)常思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shí)情,遂將妻子休棄。
中國的孝道里,如何對待父母的故去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所謂“事死如生”,慎終、追遠(yuǎn),就是這個(gè)道理。也正因如此,殯葬大操大辦之風(fēng)沿襲至今。除了要宴請親友,過去燒紙馬香燭,現(xiàn)在燒“房子”“手機(jī)”……

然而,紙馬香燭也好,“房子”“手機(jī)”也好,和丁蘭刻木事親比起來似乎都太“小兒科”了。“刻木為像”,這尚能理解,畢竟為先輩雕像的大有人在。但是,“事之如生”就有些讓人費(fèi)解了——雕像就是雕像,對著兩尊雕像“晨昏定省”,故去的長輩知不知道且兩說,自己的媳婦卻肯定會(huì)抓狂。至于木像手指居然能針刺出血,不過是為了自圓其說而已。
實(shí)際上,對待這件事兒,孔子早就有了論斷。《論語·先進(jìn)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活人你都沒顧好,哪里還有空兒操心鬼神的事兒!”
什么是孝?孔子說得很透徹:“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對待長輩,死后固然要“葬之以禮”,畢竟中國的風(fēng)俗中講究“慎終、追遠(yuǎn)”。但是,更重要的是“生,事之以禮”。如果生前不盡心侍奉,長輩故去之后再大操大辦,這不是盡孝,這是給自己“掙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