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是吃飯睡覺的場所,也是靈魂寄居的所在。但家庭有時也起到社會場所的作用,尤其是,在危急中,家庭能夠成為一個醫療場所,使我們的痛苦減輕,使我們的生命回轉,使我們的精神健壯。
美國“工作生活協調專家”杰夫·戴維森在《更簡約的生活》中用兩頁多的篇幅介紹了家庭藥箱的功能和處理方法,可見,在家居中,適當地了解一些醫藥知識,掌握一些醫學的基本技能,還是非常必要的。
疾病是人類不可避免的災難,人人都不愿意生病,但人人都要生病,正如人人都不愿意死亡,但人人都要死亡一樣。關鍵的問題是,怎樣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疾病和死亡,既然這些災難是我們無法避免的,那么正確的態度是勇于承認,勇于面對。我記得讀大學本科的時候,在石家莊一個家庭做家教,那家的家長是體制內工作人員,有很好的福利,可以免費開很多的藥品,有一次,家長想給我一些藥品,但又擔心我多想,怕我以為送藥就是咒詛別人生病,所以首先大大解釋一番。這位家長的想法實際上代表了一種“諱病忌醫”的文化思想。的確,在中國,我們比較忌諱談論這樣的話題,甚至人的生死向來為我們所忌諱談論,盡量避開不談,其實這對于正確人生觀的形成是不利的。
既然疾病不可避免,在面對疾病的時候,就要積極面對,尋求最佳的醫治策略。家庭是我們生命的棲息地,當我們面對疾病的時候,首先就是家人的關心照顧,其次就是對疾病的處理。急病、大病、危重病,是必須求助醫院的,但在120到達之前,家庭成員應該學習一些急救知識,比如人工呼吸等等,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時間的利用,以免因時間而耽擱。而一些小的病癥,有時可以自我處置。
家庭最好有個醫藥箱,預備一些常用的藥物或醫療器械,如創可貼、鑷子、紗布、紅藥水、醫用酒精、體溫計等等。我們不能保證自己或家人永遠不會受傷、生病,因此這些預備是必要的。如果缺少這些預備,有時會出現令人痛悔的后果,盡管這樣的事情概率并不大。一位名叫潘星誼的女演員,飾演過《金粉世家》的三姨太和《天不藏奸》中的阮萍,就是在家中意外去世的,她視力不好,去打電話,結果不小心碰翻了魚缸,魚缸碎了,玻璃割破了她的動脈,失血過多而不治身亡。潘星誼去世后,女友網站發布了一篇文章《潘星誼事件引發的家庭急救反思》,提供了許多危難和急病時如何有效處置的方法。
家庭藥箱是必要的,但在杰夫·戴維森看來,家庭藥箱也是一個危險的儲物空間,一旦使用不當,就會危害家庭成員的健康。一般地,藥品總是標有使用期限,但這并不是絕對安全的,即使是在有效期使用,也不能保證藥品的使用安全,尤其是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因此,用過的藥品盡量不要保留,也不要隨意服用,除非是我們有十足的把握能夠保證藥品是安全的有效的。
有些藥品味道似乎不錯,比如酵母片和食母生,如果家里有小孩,就盡量放在安全的地方,以防孩子過量服用,我小時候就常常偷吃這兩種藥品,好在當時怕家長發現,每次只吃一兩片,因此沒有造成可怕的后果。
藥箱要放在干燥涼爽的環境中。藥品要定時清理,凡是過期的或即將過期的,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清除,正如杰夫·戴維森所說:“過期的藥一定要及時處理掉,要像對待有毒的廢料一樣才行。”在社區中,最好設立一個廢棄藥品的回收點兒,以便集中處理,以前我家小區就有這樣的回收點兒,我覺得很好,后來不知道為什么取消了,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家庭不僅是生活的場所,也承擔著某些公共社會功能:教育、醫療、文化等等。在知識和信息爆炸的社會里,掌握一些基本的社會技能是必要的,尤其是基本醫療技能,在關鍵的時候會起到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