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其本意是說,人們不必苛求過于富足的生活,在基本生存能保證的前提下,應該以自己所有為滿足。的確,房產再多,沒有好的睡眠,生活質量必定是不高的;家境再富,沒有好的胃口,生存狀態必定是不爽的。在現代生活中,有一個好的睡眠,有一個好的胃口,似乎成為一種奢侈,壓力山大背景下的現代人,所應該追求的,不是高官厚祿,揚名立萬,而是有個舒適的睡眠,寧靜的心靈,從而在夾縫式的生存中頑強地存活下去。
在中國,據統計,失眠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的態勢。早在2002年,全球睡眠調查就對中國公民睡眠狀況作出了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失眠的發生率高達45.4%,而意識到自己患失眠的人群只有25.9%。我讀本科時的一位老師,由于長期失眠,導致焦慮、抑郁,最終跳樓自殺。因此,抑制失眠,追求科學的睡眠的方式,是至關重要的。
對失眠來說,有些屬于疾病范疇,應該用醫學的方式解決,依靠藥物和精神疏導來緩解癥狀。有些失眠是偶發的,屬于短暫性失眠,可以進行自我調節,通過居室的處置和身心的放松來解決,也許不必用醫學的方式,那樣容易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
控制失眠,追求科學的睡眠方式,可以在兩個層面進行。一是外部層面,即通過對臥室的布局、操作,達到提高睡眠質量的目的。
首先是溫度的設定。一般認為,臥室的溫度以保持在15- 24℃為宜,這是最利于睡眠的溫度。其實由于被子的調節,臥室溫度不宜硬性設定,以個人舒適為宜。夏天沒有空調的情況下,睡眠質量是很難保證的,任何情況下,溫度過高都不利于睡眠。冬天,只要不是特別寒冷,尤其是中國南方,厚被子能彌補溫度過低的不足,是有利睡眠的。另外個體的差異也有不同,有人喜歡溫熱,有人喜歡涼爽,我以前的一位同事,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的教授,一年四季都光著腳穿著拖鞋,這是極端的個案。
其次是光線的調節。臥室光線不宜太強,以柔和為宜,壁燈、臺燈都調節到能閱讀文字的程度。光線太強會擾亂生物鐘的程序,不利于睡眠。另外,強光是有較大壓力的,光壓不僅干擾人的睡眠,也影響人的健康。也有些人喜歡開燈睡覺,這屬于個人習慣,不是普遍的。如果是集體住宿,在別人睡覺的時候,有人喜歡開燈閱讀,睡覺的人可以考慮戴眼罩入睡。
再次是聲音的控制。不但噪音干擾睡眠,即使是一些微弱的聲音也會影響睡眠。生理學家發現,人在入睡的過程中,各種感覺的喪失有一定的次序:視覺、觸覺、痛覺、聽覺。由于聽覺是最后喪失的,即使是微弱的聲音都可能影響到睡眠質量。如果考慮控制外部的聲音,在裝修的時候可以考慮安裝隔音天花板,隔音地板,隔音窗戶等。晚上睡覺盡量關嚴窗戶,拉上厚厚的窗簾,也能起到一定的隔音作用。內部的聲音,有時是不可避免的,比如集體宿舍里有入夜晚打呼嚕,可以戴防噪耳塞解決。我讀博士的時候,同宿舍的老兄每晚呼嚕不斷,我就是靠防噪耳塞度過的。
二是內部層面,即通過調整身心,達到提高睡眠的目的。心情平靜是入眠的絕佳策略。太高興了睡不著,太悲傷了也睡不著,只有安靜平穩的狀態,才最容易入睡。而做一個簡單的人,往往能達到寧靜的原生態。英國作家威廉姆·莫里斯說,生活得簡單,絕不會帶來痛苦,相反,它是高尚的優雅的基礎。有一個樂觀的、知足常樂的良好心態,能夠對社會競爭、個人得失等有充分的認識,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心理失衡。在當今物欲橫流的時代,保持心靈的寧靜,似乎成為一種奢望,但又是我們應該極力追求的。
讓我們簡單,幸福,寧靜,法自然,返璞歸真,復歸于嬰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