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植入支架后患了抑郁癥,嚇得不敢見醫生,49歲的徐先生看病要讓妻子代表自己去。這是著名心內科專家胡大一近日在河南省鄭州市義診時碰到的典型病例。“像這樣的患者不在少數,加強術后管理刻不容緩。”胡大一說。
半年前,徐先生被診斷患上心臟病,做了支架植入手術,每月復診一次。復診時,每當徐先生關切地打聽自己的預后情況時,醫生的判斷都讓他感到心驚肉跳。漸漸地,他患上了抑郁癥,不敢再去復診,甚至不敢再見任何醫生。近日,聽說胡大一在鄭州市建中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義診,徐先生讓妻子替自己去就診。
徐先生的妻子見到胡大一就哭了起來,表示一家人都因為徐先生的病情和焦慮狀態煎熬不已。胡大一在了解徐先生的病情后,認為沒有那么嚴重,只是左前壁心肌梗死,做好康復還能恢復正常生活。在妻子的再三勸說下,徐先生駕車來找胡大一。可車走到半路,他還是因為過度驚恐中途而返。胡大一再三給徐先生打電話,反復解釋,直到夜里10時,徐先生才鼓足勇氣到胡大一居住的賓館就診,并在胡大一有理有據的勸說下放下了心里的包袱。
“我義診一上午診斷了15位心血管病患者,其中有6位都放了支架,但每個人都活得很絕望,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的未來是怎樣的。”胡大一說,這種現象在此類患者中很普遍。胡大一建議,在此類患者出院時,醫生應開出藥物處方、營養處方、運動處方、心理處方等處方,讓患者知道出院后該怎么康復;醫生一定要定期隨訪,多一些“話聊”,關注患者術后身心康復情況。患者也應該以積極的態度,熟悉自身疾病,多掌握醫學知識,信任醫生并主動尋求幫助。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加拿大研究者發現,與很快就能做出決定的人相比,愛拖延的人更有可能患上心臟病。這是因為當他們最終要做出判斷時,心臟會承受更大的壓力,這就會讓他們心力交瘁。這項研究首次表明拖延是引發心臟病的風險因素,這一結論有望改變心臟病的治療方法。
研究人員選取了980名參與者,要求他們各自填寫一份匿名的在線調查問卷,然后將他們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患有心臟病和高血壓病,另一組參與者沒有患這些疾病。問卷分析結果顯示:第一組參與者更有可能同意“我經常說我明天就會做這件事”的陳述句。此外,第一組參與者也承認,他們更有可能對自己說:“在完成一些有最后期限的任務時,我常會浪費時間來做其他事情。”從總體上來看,拖延行為與適應不良的應對行為之間存在著強有力的相關性,而后者會導致對心臟施加壓力。
研究者認為,自我批判和回避式的應對方式會加重人們所承擔的壓力水平。這種人格特質有助于醫務工作者辨別存在這種想法的患者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此外,患有心臟病也會導致患者的拖延行為,因為他們在疾病管理的健康行為方面存在著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