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強調“養生要善于習動”,習動的關鍵就在于一定要掌握好“動要適度”。養生,又要“善于習靜”。
誰都知道一句名言:“生命在于運動。”那么,怎樣運動鍛煉呢,是不是動得越多身體就越好呢?關鍵就是:動要適當,靜要得法。
無論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都不可過度,《博物志》說得明白:“常小勞,勿過度。”過度的活動和過度的靜逸一樣,都有害于人,使人生病。正如《孔子家語》所說:“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
現代科學研究也表明,長期過于劇烈的運動,是使人難以長壽的一個原因。美國學者托薩馬斯對不同職業者的平均壽命進行比較研究后發現:超級球星和拳擊手的壽命與學術上有成就者相比,平均要短8歲以上。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的第二大基石就是講運動,但在運動之前特別加上了“適量”兩個字,稱為“適量運動”。
近年關于運動與健康研究的一大突破,就是認識到只有輕度和中度的運動才有益于健康。快走、慢跑、跳繩、跳舞、做操、練拳、滑冰、游泳、騎自行車等,都是適宜的運動項目。這類運動屬于“有氧運動”。在運動過程中,經過心、肺的努力,適當加快呼吸和心跳,就可以滿足四肢肌肉對氧氣需求的增加,機體中氧氣的供需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這類輕度、中度運動,可以健身、健心、健美。
過分劇烈的競技性運動,諸如拳擊、100米賽跑,以及跳高、跳遠、舉重等高強度、短時間使用爆發力的競技運動,則屬于“無氧運動”,在運動過程中,盡管心、肺用盡全力增加對四肢肌肉的氧氣供應,仍然無法滿足四肢肌肉急劇增加的氧氣需求,于是大腦、肝、腎和胃腸的血管被迫收縮,把血液“擠”出來以供應四肢肌肉,這些重要內臟的自身卻處于缺氧狀態。因此,這類劇烈運動不僅無益于人,反而危害健康。
古人強調“養生要善于習動”,習動的關鍵就在于一定要掌握好“動要適度”。養生,又要“善于習靜”,這習靜的關鍵又是什么呢?
有人以為,“靜”就是靜止不動,四肢休息,喜歡臥床,或久久呆坐。“靜”對于身體勞累的人,固然必要,有助于恢復體力;對于患病的人,也有助于治療,特別是對急重病人就尤為重要。
然而,只是放松肢體,靜而不動,還不是完全入“靜”,因而對養生或治療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成天臥床或久久呆坐,往往雜思泛起,甚至百念叢生。最后本想保養身體,反而弄得頭昏腦漲,四肢乏力。因此,我們在放松全身肌肉的同時,尤其強調要排除雜念,集中意念,達到“入靜”的境地。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靜”呢?關鍵就在“心神專一”。有人以為勤動腦筋的人會短壽,其實不然。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但春秋戰國時期的幾位大思想家個個年逾古稀:孟子和莊子都活了80多歲,而墨子則年逾九旬。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中,長壽的也相當多,例如米丘林活了80歲,牛頓活了85歲,巴甫洛夫活了86歲,羅素活到98歲。“發明大王”愛迪生,創造發明1000多項,他也活到84歲。因此,只要養生得法,勤動腦者也長壽,因為他們“心神專一”就是“入靜妙法”。
保健養生、延年益壽要注意入靜,調養疾病也要注意入靜。因為患病之后,特別是久病不愈后,患病者往往思前想后,顧慮多端,極易產生憂郁、急躁、恐懼等不良情緒。如不注意排除雜念,專意保養,即使整日休息或到療養院休養,也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著名醫家李梃對于肺癆病人的調養就說得十分生動具體:“不幸患此疾者,或入山林,或居靜室,清心靜坐,常焚香叩齒,專意保養,節食戒欲,庶乎病可斷根;若不遵此禁忌,服藥不效。”這里就十分強調一個“靜”字。居處的房間要靜。進入山林之中,除了吸取新鮮空氣之外,也是為了靜。坐而不動,當然還是靜。但還不夠,還需要清除雜念,做到“清心”,才是真正達到入靜的境地,才稱得上“專意保養”。只有這樣,再配合服藥,才能取得良效。
這樣看來,“動”要動得適當,“靜”要靜得得法,而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動靜結合,在日常的生活安排中,要把動與靜調配適當。全國百歲健康老人蘇局仙說得好:“人的養生法只有‘動靜’二字,動靜合一,勞逸相濟。”
(據《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