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朝蔡順,年少時父親就去世成為孤兒,他贍養母親極其孝順。當時正逢王莽亂漢,年景不好,糧食不夠吃,蔡順就采摘桑葚度饑荒。蔡順采摘桑葚時,把紅色的桑葚放在一個簍子,而黑色的桑葚放在另外一個簍子。有赤眉軍看見了,就很好奇地問他為什么要把桑葚分開放,蔡順說:“黑色的是給我母親吃的,紅色的是留給我自己吃的。”原來,桑葚黑色的才是熟透后味道甜美的,而紅色的則味道酸澀。赤眉軍被蔡順的孝心感動,于是送給他兩斗白米和一只牛蹄。
把最好的留給父母——這是“拾葚異器”這個故事要傳達給我們的。年紀稍長的人,或許都有這樣的童年記憶:家中偶爾有點兒好的吃食,一定是先拿去給老人。老人沒動,孩子不許動。雖然老人心疼孩子,這些東西常常最終還是進了孩子的肚子,但是孩子一定不能要、不能偷,否則輕則被父母呵斥,重則一頓打。父輩們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拾葚異器”這個故事,但是他們依然像蔡順那樣用最樸素的方式恪守著孝道,也向下一代傳遞著孝的精神——把最好的留給父母,因為他們同樣把最好的給了我們。也許他們給你的東西不夠好,但那可能已經是他們的所有了!
有人說“養兒方知父母恩”,但現在生活中很多人卻“兒當爺養”。不管什么東西,都是先讓著家里的“小皇帝”,兩代人圍著一個孩子轉,還怕伺候不到位。如果分等級、排座次,孩子是第一把金交椅。至于老人,反倒排在最后了。
以前,把最好的留給父母;現在,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固然,現在生活條件改善,家里不缺吃喝了。但是“把爸媽當兒子使喚,把兒子當爸媽供著”,這樣做真的好嗎?孩子再金貴,他以后的日子還長;老人再享受,畢竟時日有限。把最好的留給誰,不是更愛誰的問題,而是關乎尊重。不尊重父母而去千方百計討好一個孩子,這樣教出的孩子又豈能孝順?又豈能不“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