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閉幕。五中全會提出,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
五中全會強調建設制造強國,將智能制造上升為國家戰略,將加快我國制造業整體向世界制造強國陣營邁進的步伐,更加有力保障實現“中國夢”。同時,在五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十三五”規劃也將重點推動“中國制造”加速走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
“中國智造”已成為當今國內經濟界最亮眼的名詞之一。10月底,李克強總理在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韓國總統樸槿惠時分別提出,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戰略對接,共同推動新工業革命和業態;以“中國制造2025”同韓國“制造業革新3.0”進行對接為契機,加強創新、智能制造、高端技術研發等合作。
“中國制造”轉型升級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和強國之基。自十八世紀中葉工業文明伊始,歷史就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 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我國擁有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并且GDP中制造業占比高達40%以上,這些有力地支撐著我國世界大國的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我國制造業中高端裝備制造業占比偏低,低端制造業占據較大比重。而我國制造業的傳統優勢主要是較低的勞動力成本,直接工人的平均每小時工資為2.1美元,僅僅是美國的15%,但這一點目前正在迅速改變,相對于東南亞、印度的競爭者,我國已經處于劣勢。
目前,中國制造業在高鐵等一些領域初步形成了優勢,但同時面臨多重壓力。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高地,德國“工業4.0”、韓國“制造業革新3.0”、法國“未來工業”等都是如此。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創新不足成為制約競爭力的一大瓶頸。中國制造業產值位居世界第一,但制造業附加值率卻遠遠落后于工業發達國家,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處在低端位置。
所以,未來要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難點、出路都在先進制造業的創新,藉此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控制力和國際產業分工地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重塑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和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重點鎖定十大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針對“十三五”規劃建議作說明時說,以2030年為時間節點,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力爭有所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更長遠的戰略需求出發,我們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深空深海探測、重點新材料、腦科學、健康保障等領域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
今年5月8日,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為我國建設制造強國制定了具體規劃和路線,提供2015-2025年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6月24日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為這一規劃的順利實現創造了重要前提及打下堅實基礎。9月29日,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發布《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版)》,包括十大重點領域。上述這些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智能制造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而這十大產業也被中央建議納入“十三五”規劃之中。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制造2025”既承“十二五”規劃之前,又啟制造業升級之后,時間很長,基本覆蓋“十三五”規劃建議制造業領域。而十大產業代表著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從“十三五”規劃建議來看,針對“智能制造”,未來將會有扶持政策出臺。“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揮產業政策導向和促進競爭功能,更好發揮國家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
另外,11月3日舉行的“2015高檔數控機床論壇”透出,“十三五”期間高端制造的思路已經明確:“中國制造2025”將與創新協同結合起來,高端制造在大規劃、市場驅動下實現追趕與跨越并舉。實施全社會協同,包括市場協同、國家項目采購;產學研協同,企業應成為集成創新的主體。
有機構研報指出,“十三五”規劃將通過覆蓋各細分制造業領域和受益環節,切實利好“中國制造2025”。
孕育全新市場機遇
目前,業內普遍預測,隨著各項促進制造業發展的“十三五”規劃出臺,全新的市場機遇也將隨之形成,這將促進投資、就業等領域的穩步增長,進而形成“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
投資界目前認為,中國的制造業迫切需要轉型,但轉型中存在著巨大的變革機會。有研究報告表示,從勞動效率、資源利用效率、客戶需求三方面看,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業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這將首先形成一輪巨大的產業機遇,并有望實現彎道超車。屆時,中國制造業將具備和發達國家競爭的實力,其帶來的產業機會和投資機遇將更具想象空間。
由于發展規劃將在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中起到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因此相應的領域將會在“十三五”期間率先形成投資機會。目前,“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已經確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在內的十大重點發展領域,因此多數投資機構認為,這十大領域將會成為“十三五”期間與制造業相關的創投熱點。
近期,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進一步確定了“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發展領域的技術路線圖,除了進一步細化各個領域的重點發展技術外,還預測了相應的市場前景,進一步明確了“十三五”期間制造業將孕育的市場機遇。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多位專家還表示,目前確定的制造業重點領域在“十三五”期間,均有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這預示著上述細分市場在成為市場熱點的同時,還將成為千載難逢的產業投資機遇,吸引各路資本競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