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的“銀十”已經完美收官,在央行降息降準、土拍接連不斷以及二胎政策的多重催化之下,全國多個城市樓市也不負眾望,表現可人。據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15年10月其監測的主要城市成交面積環比上升17.73%,超八成城市環比上漲,同比去年10月上漲22.26%。環比來看,31個城市上漲,韶關漲幅翻倍,為107.88%;環比下降的城市中,包頭下降超兩成,跌幅為-23.24%。同比來看,28個城市上升,汕頭漲幅居首,同比大漲175.97%;9個城市同比下降,杭州、重慶同比跌幅超過20%。
分城市來看,一線城市成交面積環比上漲2.25%,深圳環比增幅最大為32.51%;一線城市同比上漲11.35%,上海漲幅位居首位,為25.25%。二線代表城市成交面積環比上升17.79%,同比上漲19.89%。三線代表城市成交面積較上月上漲33.18%,同比亦上漲41.99%。
對此,中國指數研究院分析報告稱,當前市場整體庫存居于高位,“去庫存”仍是市場主基調。從價格上看,不同城市仍將分化,預計四季度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重點城市的房價將繼續平穩上漲,延續環比增速小幅回落的態勢,同比仍保持增長。“而庫存壓力較大城市將保持穩定甚至有所下調。”
上海 重心重回中高端
在新增供應量增加和央行政策利好的雙重影響下,上海“銀十”樓市延續了自今年三季度以來的活躍行情。據上海鏈家市場研究部數據顯示,10月上海新房市場新增供應量為174.24萬平方米,環比下滑4.75%,同比上漲46.20%,雖有所下滑,但依然位于高位水平,僅次于今年9月,為2007年以來的第二高位;成交量價較上月則繼續上揚,151萬平方米的成交量,環比上漲6.66%,同比上漲38.34%,創下2013年4月以來的新高。
如果說,9月的上海樓市還是剛需主導的話,那么10月市場重心重回中高端樓盤。有數據顯示,截至10月27日,10月上海單價6萬元每平方米以上項目總成交969套,較9月同期增加57.6%。而成交價格在中高端項目帶動下,也再度反彈至高位,并已連續6個月突破3萬元/平方米。
對此,有業內觀點指出,上海樓市進入2015年以后,豪宅就一直熱銷不斷。10月豪宅的成交突出是全年的一個縮影。“目前的上海新房市場已進入改善時代,賣小買大現象十分普遍。加之上半年股市瘋長的原因,促成今年上海豪宅市場的火熱。”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滬上樓市“暖意正濃”的當下,上海的管理層卻給樓市澆了一盆“冷水”——3天叫停5塊土地出讓。
北京 成交環比下跌近兩成
金秋十月,同如今各大開發商都在熱炒的“10萬+”樓市一片大好形勢相對應的,是北京樓市成交大幅下滑。鏈家網研究院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網簽8290套,環比下降10.4%。純商品住宅成交3731套,環比下降17.2%,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1.7%。
對于成交量下調的原因,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第一,9-10月比較長的假期影響了市場簽約。第二,通州限購的影響。從市場成交看,通州市場變化劇烈,9-10月相比之前減少接近千套,影響了全市的成交量。
通州限購是造成今年金九銀十成交量下滑的一個額外變量。自8月中旬“限購令”下發后,通州市場急劇降溫。據統計,9月、10月份通州區域分別成交了539套和385套,遠遠低于此前月均1500套左右的成交量。
此外,商品房豪宅化已成既定事實。品牌開發商和行業研究機構之所以集體發聲“四環進入豪宅時代”,有兩個重要的背景因素。一個是從8月底到11月初兩個月的時間內,北京成交多宗高價地,樓面價在5萬以上的就達到7塊。另一個是,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北京新房價格已連續七個月上漲。“今年是北京豪宅化的元年,明年就是豪宅化井噴的一年。”對此,業內已形成共識。
深圳 新房成交止跌上行
在連續上漲5個月后,深圳房價終于下跌了。據深圳市規土委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深圳一手住宅共成交5585套,環比增長38%;成交面積54.2萬平方米,環比增長32%。
繼“金九”失色后,深圳新房成交量在“銀十”扳回一局。在業內人士看來,新房成交止跌上行,主要原因在于,隨著“金九銀十”步入最后的階段,新盤開始集中入市。“在10月中下旬尤為明顯。僅央行“雙降”后一周就有12個項目,共計2985套房源入市,為九十月份最多的一周。其中,推售項目數量上升了7個,同時推售房源數增加了1401套。”
與此同時,受新盤普遍調低售價影響,深圳新房成交均價環比下滑7%,降至33599元/平方米。據悉,在深圳今年10個月房價中,有3個月環比出現下跌,分別出現在3月、4月和10月,其中10月的環比跌幅最大。
不過,即便如此,深圳新房均價仍處于歷史高位,同比依舊上漲了51%,其中有三個區突破了5萬元/平方米,分別為福田、南山、羅湖。龍崗區價格最低,為29751元/平方米,環比上漲8.5%。
下一步深圳房價走勢如何?業內人士提醒,待市場需求在第四季度集中釋放完畢之時,必須警惕下一輪可能的市場階段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