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路街道,有這樣一位村書記,他始終保持軍人本色,用一份濃濃的擁軍情,為軍人添彩,為戰旗增輝,他就是金山村黨總支書記朱一國。
“我永遠忘不了首長對我的關懷和教誨,忘不了戰友間的深情厚誼,忘不了那段當兵的光榮歲月。”1995年,朱一國從牡丹江某部退役。3年的軍旅生活,使他從軍營的線條加方塊中看到了美,從艱苦訓練的磨礪中嘗到了甜,從培養軍地兩用人才課堂中學到了知識。
朱一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退伍后不久,朱一國便以優異的成績被聘用到原金江鄉辦公室工作,隨后又因工作敬業、表現突出,歷任三茅宮第二社區主任、書記,擔任或兼任朱方路、三茅宮第一社區書記,2012年調至金山村,擔任黨總支書記。無論走到哪里,朱一國都積極帶領群眾開展擁軍優屬活動。“每年春節后第一天上班,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班子成員慰問軍烈屬,登門向他們拜年。”對他來說,這已經成了習慣。
二十年來,每逢春節、建軍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朱一國都要組織群眾開展包擁軍粽、送擁軍餅,開展軍民共建聯歡、慰問現役軍人家屬等活動,積極宣傳現役軍人和優撫對象的先進事跡,對優撫對象進行褒揚,并傾情為他們解困排憂。
在三茅宮第二社區工作時,朱一國得知一位軍屬大媽因思兒心切,準備去部隊探親,而她兒子所在部隊由于有戰備任務,不方便接待,朱一國便安排這位軍屬大媽隨慰問團,一起去本地駐軍部隊參觀。來到部隊后,大媽不僅為戰士們洗衣服、縫棉被、食堂幫廚,還時常給戰士們打電話,詢問工作、訓練、生活情況……化解了心中對親兒的思念之情。朱一國至今仍然記得,離別時,大媽與戰士們緊緊擁抱,離別的話說個沒完,握著的手久久不愿松開,在大媽看來,他們就是親生兒子,而在戰士們心里,也早已把她當成了親媽。
朱一國還在楓淮江南大酒店的支持下,安排戰士們來酒店學習烹飪技藝,為部隊培養軍地兩用人才。
朱一國濃濃的擁軍情得到了上級和群眾的認可,他主持工作的村、居,被市委、市政府、軍分區評為雙擁“嘉獎單位”“雙擁模范社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