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北漂”“滬漂”等年輕群體,近年來出現了“老年漂”群體。“老年漂”泛指那些人到晚年、離開故土來到大城市與子女生活的老人。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老年漂”并非個案現象,而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據媒體報道,某社會調查中心針對316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8%的人表示身邊存在“老年漂”現象,其中63%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見。
雖說“漂”到兒女身邊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但對于許多“老年漂”而言,面對忙于工作的子女、全然陌生的環境,這種幸福的滋味很復雜。遷徙到陌生城市的老人,大多面臨著故鄉和大都市之間生活方式的差異。他們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時,也遭遇著異地社保、醫療等各種困擾,更在濃重鄉愁和兒孫團圓幸福的交織中糾結著。
支援子女:老將出馬解子女困局
在北京市海淀區某小區的娛樂設施旁,每天都有這樣一群老年人:他們一手推著嬰兒車,一手拿著手提袋,袋子里裝了水、零食、衛生紙,腋下還夾著一件小外套。他們的目光始終落在前面蹣跚走路的孩子身上,嘴里念叨著某個名字。
來自黑龍江的64歲的劉阿姨,就是其中的一員。“我是黑龍江農村的,來北京3年了,一直沒回去,就連過年也沒有回去過。”劉阿姨用帶著東北口音的普通話告訴記者,女兒女婿工作都很忙,中午也不回家,她每天照顧小外孫壯壯,負責一日三餐。
每天來小區的娛樂設施旁報到,是劉阿姨和壯壯的“必修課”。“這里有小孩兒喜歡玩的滑梯、蹺蹺板,還有壯壯的小伙伴們。”劉阿姨笑著說,而遠處的壯壯正和小伙伴們玩著蹺蹺板。
“老年人也能在這兒聊聊天。這里外地人可多了,山東的,陜西的,那個是廣西的……”劉阿姨一邊指著一位老年人一邊說。
劉阿姨的老伴兒還在老家,家里有一個孫子在上幼兒園,老伴得在家照顧孫子。劉阿姨的老伴兒今年70歲了,她惦記家里的時候,就會給老伴兒打個電話。
相比之下,來自廣西的高阿姨要好一些,老伴兒跟她一起來北京照顧兩歲半的孫女“小魚”。高阿姨老家在廣西玉林,從那里來北京要坐30個小時的火車,老人已經很久沒回老家了,“我坐火車、汽車、公交車都暈車,老家的房子早租出去了。”高阿姨一邊給孫女喂水一邊說。
近年來,有研究者將中國移居老年人按照移居緣由分為4種類型:支援子女型、投靠子女型、落葉歸根型、追求生活品質型。其中,支援子女型和投靠子女型比較多,主要特點是從農村或者較小城市,轉移向較大、較發達的城市,因其子女在城市安家立業而移居。這樣一方面是為了輔助照顧子女兒孫,同時又可以接受子女們的照料,這類移居的被動性強。記者調查發現,老年人的這種漂泊,多是迫不得已。子女在大城市居住,生活工作壓力大,無暇照顧孩子。父母為了幫襯子女才不遠千里,離開故鄉來到陌生的大城市。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徐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家庭有著傳統的家庭觀念,老一輩對后代的成長格外重視。她用“家族樹”來比喻家庭關系,老人是樹根,孩子是樹干和樹枝,孫子輩就是花朵和果實,樹根吸收營養然后貢獻給花朵和果實。

這種觀念的影響,導致老年人“出馬”照顧子女兒孫成為不二選擇,許多老年人“當仁不讓”地挑起了重擔。
來到城市:有人難適應有人惦記家鄉老伴兒
“父母既可以來照顧我們,我們也能在跟前盡孝,還可以提高生活質量,這不是一舉多得嗎?”家住北京燕郊的魏玲這樣跟記者說。剛剛生下孩子不久的她,希望家在河北農村的婆婆能夠來和他們一起住。然而婆婆來之后的反常行為,還是讓她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孩子出生后,魏玲的婆婆曾經來北京住過一個多月。剛來時,婆婆就四處打量小區里的老太太,觀察他們穿什么衣服,說什么話。魏玲認為這是婆婆的自尊心作祟,總是害怕自己被城里老人比下去。實際上婆婆是個十分注重外表的人,穿著看起來和別人沒什么不同。
然而,即使這樣,在魏玲家的一個多月里,婆婆很少出門,從來不出去逛街,買菜總是等兒子回來買。除了照顧子女生活起居,她就是一個人靜靜地待著。“婆婆原本不是個內向的人,在老家也喜歡走街坊串門,來到城里竟成了‘籠中鳥’。”魏玲對此十分不解。最讓人擔心的是,婆婆患上了失眠癥。最終,無奈之下,他們把老人送回了老家。回家之后,老人果不其然恢復了往日的精神。
同樣來自河北農村的張淑蓉老人,自從孫女降生就來到北京通州與兒子兒媳同住。如今孫女已經6歲,老人往返于北京和河北老家已6年。
記者采訪張淑蓉老人的時候是個周末,兒子一家三口出去游玩了。110平方米的房子,只剩老人自己。“我主要就是接送孫女上下學,給他們做做飯,打掃打掃衛生,養養魚和花。”兒子兒媳的工作是銷售,平時根本顧不上家里,張淑蓉老人邊說邊給魚換水。陽臺上的花草長得旺盛,老人喜歡白天打開窗簾,讓更多的陽光照進來,“有時候我一個人坐在沙發上,陽光一照,我看著電視都能睡著。”老人苦笑。
張淑蓉阿姨告訴記者,她不喜歡出門,除非有必要的事,否則自己還是愿意待在家里看電視或睡覺。老人最惦念家鄉的老伴兒。張阿姨說,老伴兒在家照顧80多歲的老母親,她和老伴兒距離上次見面已是半年前。老人瞇著眼說:“老話兒怎么說來著,金窩銀窩比不上自己家的草窩。”
無論如何,張阿姨還是認為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她認為,城市人更文明,素質更高,年輕人更有禮貌。可要她真正走出家門,適應這種生活,恐怕還要經歷一段時間。
相比之下,來自黑龍江的高阿姨,似乎已經融入到了城市新生活。在北京的3年間,高阿姨交了很多朋友,大多都是在跳廣場舞時認識的。“我們跳舞的歌有100多首呢,可好聽了!”高阿姨說,在跳舞的時候,她就什么也不想了,也不想家了。
背后隱憂:他們的權益誰來保障
雖說“漂”到兒女身邊是一種幸福,可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些隨著子女漂泊在外的老人,在享受含飴弄孫的晚年生活的同時,也要面對沒有歸屬感的異鄉生活。除了諸如語言溝通、生活方式、城鄉習俗、社會交往等給他們帶來或多或少的不適應,社會保障則是“老年漂”所面臨的更大難題。
2011年,一項針對“老年漂”經常會遇到哪些問題的調查顯示,71.5%的人表示“社交圈子窄,會孤獨寂寞”;61.6%的人表示面臨“醫保、社保問題”。
“老年漂”既沒有新居住地的戶籍,也沒有自己的職業,被排斥在大城市的社會保障政策之外。他們所享受的,只能是戶籍所在地的社會保障政策,往往面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關系無法轉移等困難。
黑龍江的劉阿姨就遇到了這一難題。一年前,她的眼睛里長了肉粒,需要做手術切除。在北京醫院做了兩次手術,她總共花去三四千塊錢,都是自掏腰包。“這要是在家里,新農合報銷,根本花不了這么多錢。”劉阿姨說。
來自廣西的高阿姨表示,自己在北京3年,由于養老金在異地領取需繳納一定數額的手續費,因此她的養老金一直未領取。
此外,對于流動老年人來說,在新環境生活,容易上當受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盧明生表示,流動老年人隨子女遷居到陌生的城市,對地域、環境等都不熟悉,一些不法分子專門針對這一群體行騙。例如很多老年人被騙購買了假的保健品后,流動老年人往往選擇忍氣吞聲。
當“老年漂”成為一個社會話題時,如何關愛這個群體,提高他們的幸福感、歸屬感,就成為一個全新課題。
針對困擾“老年漂”一族的種種問題,有專家建議,作為老人的子女,首先要對父母給予更多的理解、關愛,盡量多抽時間陪伴老人;其次,老人自身也要以積極的心態“入鄉隨俗”,主動融入新環境,培養一些新的興趣,讓生活充實起來。同時,各級政府應探索建立針對外來老年常住人口的養老服務體系,在實現醫療保險的全國聯網之前,盡量簡化異地醫保手續,免除“漂”在外鄉的老人的后顧之憂。此外,社會各界,尤其是社區應多組織一些文化娛樂活動,讓外來老人參與進來,大家互相認識,成為朋友,讓他們“漂”著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