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加工、調整盆景素材的根部角度與走向,只有做到取合適當,無人工痕跡、宛若天成,服從藝術品的主題需要,才能使加工后的根部更具有自然神韻和形態美,為各種類型的盆景創造提供有利的條件,從而使整個盆景在咫尺天地中塑造出完整、獨立的藝術形象。
關鍵詞:取舍適當;宛然天成;形態美;嶺南盆景;根部取景
文章編號:1671-2641(2015)04-0010-03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志碼:A
中國盆景流派眾多,大部分采用傳統手法、工匠式表現進行盆景造型,成品較為呆板工整,缺少了靈活和變化,更似一件工藝品,有失天然。而中國臺灣、日本、美國等地的盆景也都大同小異,雖表現出意境,但較為虛仿,缺乏形態表現,不夠深入細化。嶺南盆景是在上世紀20年代末由嶺南盆景藝術家孔泰初老師首創,它在國內外盆景藝術中獨樹一幟并受到追捧和喜愛。筆者通過長期實驗、深化,創造出“新蓄枝法”。它排列有序、比例分配有度、層次分明、富立體而有變化,更突出意境,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和特色。
1 嶺南盆景的特色
1.1 追求自然蒼勁
嶺南的荔枝Litchi chinensis樹采摘果實時,需要連樹枝和果實一起取下,年復一年,便形成了荔枝樹的托枝一節節扭曲,節點多且密布,隨著角度的變化,荔枝樹便把大樹的縮影表現出來了,蓄枝手法便是效仿荔枝樹的枝形而產生。
采用蓄枝技法的盆景,能創作出松樹的風格:它長期受寒風傲雪積壓仍傲然挺立、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使我們受到啟發。運用寫實與意象相結合的手法,非常直觀地表現出盆景的形態和托枝的形象。這樣的盆景沒有人工的痕跡,給人以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經過幾十年的改進完善,嶺南盆景已形成自己的風格,分布節點密而有序,布置力求水平、生動立體,從而彰顯出千年古樹之風彩。
1.2 造型巧取立意
造型上因勢利導,努力把材料設計成古樸、雄偉、壯觀的形態。樹干的曲折變化在嶺南盆景中十分重要,它使盆景更具有自然情趣。同時樹干部的曲折變化美必須配置蟠虬的根部,因為盆景蒼勁、古樸的神韻必須由干部、根部及其他部分同時組合形成,所以盆景素材的根部設計、成長和改造成功與否是嶺南盆景的關鍵,是創作中的重要課題。
1.3 圍繞“真、善、美”
真一一真實自然、無虛假做作,仿佛是自然的產物;善一一給人以溫情愉悅、輕松的感覺;美一一充滿和諧美感,脫離丑陋,使人歡樂、滿足。嶺南盆景是一幅永遠繪不盡的國畫、隨時光流逝而變化的美麗作品。
1.4 富含詩情畫意
靈活運用辨證法處理盆景造型中的各種矛盾,做到多層次統一的藝術創作原則。嶺南盆景富含詩情畫意,且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它以虛代實,讓人產生無限想象空間;動靜結合,充滿氣勢;露中有藏,創造意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嶺南盆景正是“大樹縮影”由近求遠的藝術效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體現了創作者的思想感情、獨特創作手法、鮮明個性和美學造詣,使觀者觸景生情,獲得美的享受。
2 根部取景法
嶺南盆景的五大法則也叫5個部位“取景法”,包括根部取景法、干部取景法、枝托取景法、蓄枝取景法和樹冠取景法。它們都各有各自的藝術要求和操作技術。如果5個部位都能處理好,則該盆景作品便已具有了一定藝術含金量了。本文主要介紹根部取景法。
根部是整個盆景的基礎,使得整體連接貫通,一脈相連,如同建筑物的基礎一樣重要。千年古樹能夠抵抗惡劣的生存環境,保持旺盛生機,因為有蟠虬的根部;大板根,條狀根,再到爪根,都必須表現突出,使其根基深穩,才能耐風霜雪積、抗狂風驟壓。總之,只有隨著四季變化,經歷自然界各種磨煉才能使得大樹產生抗衡一切的外形結構。
2.1 樹樁根部處理
樹苗經幾年培植后形成的樹樁素材,如其造型不夠理想,就需要人為改造。樹在空間中有4個朝向面,取其中根部形態最好的一個面定為創作正面;如有兩個一正一背的面就更好。處理前,還會存在各種考慮因素,如根的一個面很理想時可能樹干不好看,或者根部一個面一般而樹干形態很好時,故應平衡取舍、綜合考慮,可先制定2~3個方案,取其中最佳的方案。樹干截面是360°的,因此樹根也要根據樹勢恰當地分布在盆面。有些樹根根系發達并連在一起,顯得緊擠,起不到“老樹盤根”的效果,因而耍盡量留大根來配大樹才顯得霸氣,并用鑿子、鋸條把多余的根去掉。在保證盆景生存的前提下,為更貼近自然,要把在大根上面的小根、互相交叉的根去掉,只留具有表現力的粗根。直根與曲根并存時,保留曲根,把直根、交叉根、平行根、單邊根、沒有起伏的根都去掉。經過以上處理,最后樹樁的形狀是:連著樹干的大板根向四面放射,數量保留3~5條,多了顯得擁擠,無法表現動態美;粗條根連大板根,顯屈曲狀最好;爪根連著條狀根起伏自然,千變萬化而又協調得體,沒有人工痕跡。如業界常說如果能將“虎爪”“龍爪”這樣的根部進行取景并打好基礎,則其上部分就有信心做好了。去除雜亂根時,若不確定能否成活,應分2~3年時間逐年去除。并墊高泥土把樹種高,以后整理根系僅需把泥土扒下來即可,方便省事。如底部有一兩條粗大主根影響了最后飾盆的高度,便在3年內分2次完成主根縮短,注意大根與樹干結合點要成半弧形才具美態,整個過程要保持樹樁健康生長。第3年時扒開泥土露出大板根讓陽光充分照射,有利于其快速生長和根部膨脹。隆起的大根與樹干的突出點連成一條線(即樹氣),像大動脈一樣更顯蒼勁耐看、氣勢突出。
如果需要創作懸崖型盆景,具體作法是:將被設計成懸崖型的樹樁先種植在盆或地面,第2年將其挖起來,去掉部分上層根,并用瓦片或金屬物擋住防止根向多個方向放射延生,使其按照所構思的方向生長。接下來如根在生長過程中出現重疊根或向上生長時應整理去除,僅留部分填回土,使其長出新根并長粗之后再回到土層中生長。經過2~3年的改造,便完成了懸崖樁頭的造型(指根部)。圖l是懸崖型榕樹Ficus microcarpa盆景——“懸崖垂秀”,原來一邊缺根,后以靠接方法培育而成。
2.2 靠接補根
合理部位如果缺根,可通過靠接補根。樁頭在1年后已長活了,用同品種進行補根:選用帶泥球的干徑為1~2cm粗的苗子,先在樁頭旁邊切一個V形切口,與苗子同寬,長為6~8cm,將苗子密貼在切口;樁干與苗子務必找平,用2顆長2~3cm的小釘釘牢后,用電工膠布包扎起來,避免碰到水;可在50天后拆膠布檢查接口是否愈合,到90天后便可把苗子上部分切除,這時根與樁干便形成一體了。為了讓根快長大,可在它附近適當加點肥料促進生長。圖2是連根林型樸樹Celtis sinensis盆景——“叢林野翠”,創作時把主干連根平臥于泥土中,根據主則敘、負則散的園林布景原理,在需要位置靠接苗樹,做到有粗有細,主次分明,形成連根叢林式盆景,從而具有近大遠小的藝術效果,并且高低錯落,顧盼自然,各自生輝。
有時為了增強動感,要把直樹樁干設計為斜樹,就需把樹干斜放種植,并且底部的根留短些,上部的根留長些,幾年后便形成斜樹了。圖3是雙干大樹型九里香Murraya exotica盆景——“四季飄香”,原來是直樹型,經過改造后成為了斜樹型。圖4是斜樹型九里香盆景——“粵韻春色”,充滿動感,可愛耐看。
圖5是直樹型榆樹Ulmus pumila盆景——“相互輝映”,創作時把小根、多余根、重疊根和交叉根去掉,并盡量不留人工痕跡,使其天然而有美感。
以上是筆者幾十年來對嶺南盆景的研究實踐中所得的經驗和體會,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與大家共同學習、探討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