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工信部、財政部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主要業態進行了明確規定
為鼓勵金融創新,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明確監管責任,規范市場秩序,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務院法制辦、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日前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銀發〔2015〕221號,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明確要求,未來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既要簡政放權實行“寬監管”,也要“明確風險底線,保護合法經營,堅決打擊違法和違規行為”。
P2P平臺被定性
《意見》中,備受矚目和爭論的P2P平臺定性問題水落石出。《意見》要求個體網絡借貸(P2P)要堅持平臺功能,為投資方和融資方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資信評估等中介服務。個體網絡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
盈燦集團副總裁、網貸之家CEO石鵬峰表示,將網貸用個體網絡借貸來界定略失偏頗,不過,《意見》明確指出網貸行業并非無法可依,明確指出其受合同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范,并再次強調了信息中介的性質,也是為所有從業者再次劃清了監管的底線。
另據了解,此次發布的《意見》為框架性指導意見,各項具體監管細則并未同時出臺,目前尚無具體時間表。
P2P平臺將不能提供擔保職責
《意見》中明確了個體網絡借貸要堅持平臺功能,并且明確了P2P平臺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人人聚財創始人許建文表示,這意味著P2P平臺將不能為借款人提供擔保的職責。
此前,P2P平臺私自做資金池、卷款逃跑的惡性事件頻發。就在《意見》出臺前一天,深圳又有一家P2P金融公司資金鏈斷裂,1600多投資人、近1億元的投資資金打了水漂。
而P2P平臺本身面對行業亂象,不得不利用增信手段爭取投資者的信賴,然而增信本身又導致爭議頻發。P2P行業主流增信手段——擔保,就因風險事件頻發而飽受質疑。除了擔保,備付金制度、資金托管等增信手段,也各有其如履約問題等硬傷。《意見》將結束P2P平臺打著“信息中介”的旗號悄然做起資金池,實際上就是非法集資等“掛羊頭賣狗肉”的亂象。
邦幫堂董事長寇權表示,“信息中介”身份和屬性,意味著部分P2P平臺以理財產品的名義進行宣傳并不合規。合規的“信息中介”平臺肯定不能匯集資金,包括投資者資金都要進行第三方托管,平臺自身不能為投資者提供擔保,平臺不能承擔信用流動性風險,不能承擔貸款業務或開展受托投資。
有分析認為,P2P平臺接下來會面臨進一步分化,靠做資金池走監管漏洞的平臺會很快倒閉,而“好孩子”會在更規范的監管環境下更好地成長。寇權表示,未來不符合監管標準的平臺將被“吃掉”,如果不加以糾正,未來十之八九的平臺可能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挖財網副總裁王志峰表示,國內的網貸平臺相對于國外的純信息中介,政策已經放寬了許多,允許進行一些增信的手段,這主要是由于國內信用體系還不夠健全。另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未來回歸純信息中介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隨著信用體系的建設而改變。
翼龍貸CEO王思聰表示,目前《意見》較為籠統,未來P2P的監管細則出臺后料將對增信問題的準則門檻有更詳細的要求。尤其隨著網絡小貸執照的放開,其從信息中介走向信用中介的過程中,增信問題也會有多重層面的要求,而非簡單地禁止。
P2P平臺帶上緊箍咒 投資需謹慎
《意見》二十條款中,其中第八條特別提到當前野蠻生長的P2P,要求個體網絡借貸(P2P)要堅持平臺功能,為投資方和融資方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資信評估等中介服務。個體網絡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也就是說,P2P平臺定性問題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信息中介平臺”。未來P2P企業的一切行為,都必須戴著這個“緊箍咒”展開。
還有人表示,目前90%以上的P2P平臺都不符合《意見》的要求,除了部分平臺純粹是詐騙的,很多表面看起來正規的平臺實際上不是P2P,而是“P自己”,通過網絡渠道把投資者的錢“P”進自己口袋。如果上述人士所言屬實,那么在“基本法”細則出臺后,90%平臺最后都可能被清理出局。
業界普遍估計,“基本法”出臺后,各部委制定執行細則還需要一段時間。彩云Bank CEO高義廣分析,《意見》作為互聯網金融“基本法”的出臺,屬于行業綱領性文件,各監管部門規范細則的出臺仍需要一段時間。
不必諱言,這段時間對于P2P平臺和投資者,都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自我修正期”。平臺在新形勢下,要么關門,要么轉型。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又該如何是好?
如果投資者不能分辨投資的平臺是否做了資金池走了監管漏洞,那么最好的辦法是退出,投資周期結束后趕快提現,切莫為了高息舍了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