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羊年新春賀詞中這一短短11個字的表述,激起人們對今后中國改革步調的無盡想象;3個月后,2015年全國兩會召開,使得中國改革的畫面越發的清晰。在國家改革和發展委員會所作的《關于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我們能夠清楚準確地捕捉到未來我國的宏觀經濟狀況,以及在這幅浩蕩的改革畫面中存在著的每個人的福祉問題。
總結過去:“困難要比預想的多,結果比預想的好”
對于2014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3月5日答記者問中提到:“困難要比預想的多,結果比預想的好” 。2014年世界經濟形勢嚴峻復雜,從國內來看,也遇到了不少風險和挑戰,化解過剩產能任務繁重,企業經營困難,還有一些風險逐步地顯現,經濟下行壓力貫穿到全年。在這種情況下面,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帶領全國人民直面困難和挑戰。
但是這個結果比預想的好,主要體現在“三穩、三新”上。第一穩是經濟增長穩,經濟增長7.4%,運行在合理的區間。第二穩是物價穩,CPI上漲2%,比較低。第三穩是就業穩。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比預期目標還要多。因此這三個“穩”確實是很好的一個預期效果。三個“新”:第一個“新”是改革開放有了新的突破。中央非常重視改革,中央改革領導小組出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特別是簡政放權、商事制度的改革、財政金融的改革、投融資的改革、價格的改革等等,都進一步激活了市場的活力,而且開放型經濟也不斷地發展,改革開放進一步地深化,有了新的突破。
第二個“新”是結構調整有了新的亮點。去年糧食實現“十一連增”。在國民經濟重大結構當中,服務業繼續超過二產,超過制造業,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超過了資本形成,也就是超過了投資,這是結構變化中的兩個亮點,所以結構調整有新的亮點。另外就是民生有新的改善。結構調整中還值得一提的是單位GDP的能耗下降了4.8%,碳強度也下降了6.2%,這也是“十二五”節能減排取得最好成績的一年。第三個“新”就是民生有新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教育、衛生、文化、醫療等公共服務持續地改善,所以說結果要比預料的好。
展望未來:“壓力不小、利好不少、信心不減”
對2015全年的經濟走勢,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認為是三句話,即壓力不小、利好不少、信心不減。第一,下行壓力還是不小,國際經濟現在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還比較多,美元走強、油價下跌、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出現分化、新興經濟體的增速在放緩,這也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影響。國內的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不少,今年外需不可能有很大的改善,消費應該是有平穩的增長,投資可能還會緩慢地調整。現在同時增長動能的轉變,處在青黃不接的過程當中,加上環境的制約也在持續強化,房地產、財政、金融、企業一些潛在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所以今年經濟下行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這是應該看到、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的跡象,要不斷地跟蹤、分析、研判經濟走勢。
我們國家的經濟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的余地,也有較強的基礎支撐的能力。近期國家出臺了降準降息、減稅降費,還有加大投資力度等等一些宏觀政策。在這些宏觀政策的作用下,社會預期趨穩,市場信心增強,社會的需求也會不斷地回升。從大的方面來看,第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將不斷地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依法治國還會為整個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第二,還有一個大的有利條件就是創新驅動,創新驅動一定會孕育著新的增長動力。第三,從微觀主體來看,企業抗風險的能力在不斷地增強,而且轉型升級的愿望也在提升。第四,從宏觀調控來看,這幾年政府宏觀調控經過探索、創新,宏觀調控的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所以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利條件還是不少的。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發展的新常態,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盡管碰到的難和險不少,但是時和勢對我們來說還是非常有利的。雖然經濟增速在回落,但是沒有出現慣性下滑。雖然化解過剩產能十分艱難,但是新興業態方興未艾。雖然一些潛在的風險依然存在,但是調控手段的空間很大,我們完全可以努力地去實現減速不減勢、經濟提質又增效。
聚焦改革:2015年國民經濟新亮點
民生福祉繼續增加。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人以上。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完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覆蓋面繼續擴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教育、衛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推進。人口自然增長率6.5‰以內。
開啟“互聯網+”新時代。在報告中提到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信息經濟,促進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支持云計算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融合發展,培育人工智能產業,實施生物醫藥、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大數據、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網絡、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等重大創新工程。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
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培育壯大新的增長極和支撐帶,全面提升區域協調協同發展水平。扎實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推進落實“一帶一路”建設2015年度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支持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產業升級轉移等領域率先取得實質性突破,加大體制改革力度,強化創新驅動,選擇有條件的地區和領域開展試點示范,積極穩妥推進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制定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加快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有序開工黃金水道治理、沿江碼頭口岸等重大項目,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共建產業園區。
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落實推進“三個1億人”城鎮化實施方案,重點解決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等問題。統籌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規范多元可持續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行政管理創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優化調整城鎮化布局,編制跨省區城市群規劃,推動重點地區城市群協調發展。加快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防洪防澇設施建設。堅決治理污染、擁堵等城市病。進一步推動市縣“多規合一”改革試點。2015年全國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預期分別達到55.77%和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