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溪市梅江鎮地處蘭溪市東北部,民眾睿智,自古至今創造了不少傳統優秀文化——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壽星文化、拱橋文化、農耕文化、名苑文化、宗祠文化等,特別是道情、迎會、梅江燒制作技藝三大“非遺”文化,是諸多文化中最精粹的文化之一,將其融入文化禮堂,為農村文化禮堂增春添色。
三大“非遺”的基本內容
近年來,蘭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農村文化禮堂的誕生,為保護傳承“非遺”文化構筑了平臺。蘭溪市梅江鎮文化站勤于實踐,勇于探索,在農村文化禮堂與“非遺”文化互相融合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非遺”文化成了文化禮堂的核心內涵。
金華道情,又叫唱新聞、勸世文。它與杭州小鑼書、溫州鼓詞、寧波走書、紹興蓮花落統稱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種。從明朝至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一直是金華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金華道情在金華流傳可靠的歷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由于電影、電視、戲劇、報刊、書籍的普及,金華道情逐漸萎縮,聽眾日益減少,說唱藝人找不到徒弟,傳承受阻。現在,金華八縣市道情藝人已寥寥無幾,成了鳳毛麟角。2008年,金華道情由義烏市申報并獲得國家級“非遺”代表作名錄。
梅江迎會,由浦江迎會普及傳播過來,屬國家級第二批“非遺”代表作名錄。迎會,俗稱“抬閣”。它以中國民間傳說人物造型為主體,進行精心的藝術設計,具有驚險、奇、怪、妙等特征,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迎會,原始于浦江黃宅。南宋末年稱“迎巧”,宋、元時期僅限于黃宅一帶,明代過渡為“迎會”,八月十三廟會迎胡公(胡則)。清代至民國,迎會在浦江各地普及,至解放初期達到鼎盛。蘭溪市梅江鎮1958年以前隸屬浦江縣管轄,稱“通化鄉”,故有迎會之流傳。清代宋琦有“青山巖會賦”問世,文載民國浦江縣志。梅江迎會主要由上祝宅村、下祝宅村、溪口周村、下馬橋頭村等村組織,每年聚會點在“青山巖”胡公廟。農歷十月十一開展活動,一般三天。從2013年開始商定為“十年大迎,五年小迎”。
“梅江燒”傳統制作技藝是以汪海洋為傳承人,梅江燒酒廠為傳承基地的金華市級“非遺”代表作名錄。蘭溪市梅江鎮多丘陵山地,當地農民喜歡種植高粱、蕎麥等農作物,高粱、蕎麥可以燒制成燒酒。梅江燒約有數百年的歷史。1958年辦過酒廠,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稅收很高但仍有民間傳承。改革開放后,梅江燒酒得到了廣泛普及。其制作流程為:制酒娘;取高粱凈米;煮高粱凈米;伴酒釀;燒制;封存。
“非遺”融入文化禮堂的實踐探索
為了增加文化禮堂鄉土特色,保護瀕臨滅絕的金華道情這一“非遺”文化,梅江鎮政府、文化站與祝宅文化禮堂一道將本鎮陶宅村道情藝人陶興芳邀請“出山”,坐鎮“蘭蔭講堂”。每逢星期天,為群眾免費說唱道情。使新聽眾得到了“非遺”文化的熏陶,使老聽眾找回了年輕時的回憶。陶興芳,男,1944年4月出生,現年71歲。拜師柏社鄉屠宅村明金師傅,20多歲就開始唱道情,常在鄰里之村說唱,遠之金華、蘭溪等地。有時一地連唱十夜,由群眾自籌費用。陶興芳沒有文化,單憑記憶說唱,現還能熟練演唱的曲目有:《七星劍》《大堂相會》《合同記》《六妹圖》《還魂帶》《勸賭歌》等。為時代計,為傳承計,文化禮堂將適時創作歌頌改革開放,歌頌新農村變化的道情曲目,讓其說唱。如《四唱改革開放政策好》參加“蘭溪新舞臺”梅江海選專場,傳播社會正能量。
祝宅文化禮堂將迎會這一“非遺”文化活動內容,以圖片、文字進行展示,還將迎會的會桌實物進行展示,踩著了傳承的新站點。各村會桌名為:《雙陽公主》《八仙過海》(上祝宅村)、《狄青叱武》(下祝宅村)、《沉香救母》《索靖訓子》(溪口周村)、《哪吒鬧海》《傅姜家探母》(下馬橋頭村)。
每年農歷八月至十月,祝宅文化禮堂將“梅江燒”燒制作為重要的傳承活動之一,搬進文化禮堂。其燒制過程為:將燒酒麥連同酒瀘一起分批放入酒蒸內,將酒蒸放入一口二尺六的大鍋,酒蒸內和鍋內灌入冷水,然后點火燒制。先用微火慢慢將鍋內的水燒開,切不可用旺火。如水溢出時加冷水的話,越加越溢,影響燒制質量。鍋內水燒開以后,便可繼續用大火,灶內可多出炭,保持通風使火旺。酒蒸內的燒酒麥燒后產生熱氣上升,碰到酒蒸上端的冷水,產生了蒸餾水,這蒸餾水用一根管子接出來,便是燒酒。常用酒壺或耐燙的用具盛裝,再將其裝入大酒壇。看酒花的大小來決定繼續燒還是停燒,酒蒸上端的水熱時要常換。現場燒制的梅江燒可以當場免費品嘗,燒制工藝整個流程以實物的形式在文化禮堂進行展示,增加了酒文化的特色,為這一傳統的手工技藝傳承提供了展示平臺。
“非遺”融入文化禮堂的現實意義
金華道情已瀕臨滅絕的邊緣,道情藝人找不到自己施展才華的舞臺,文化禮堂可以提供這樣一個平臺,雖說不能馬上就找到徒弟,但至少可以給聽眾一個展示,一個了解,一個接觸 。充分利用現代化的視聽工具,可以將其表演的節目錄制下來,以機械的形式予以保留。“舊瓶裝新酒”,可以用道情的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贊美社會主義新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謳歌農民生活的日益美滿豐盈。
迎會保留著浙中和江南一帶古老的民俗文化,綜合了戲劇表演、音樂演奏、雜技體育、扎制雕刻等諸種藝術,是移動著的桌上藝術珍品。是否可以用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為主體來宣傳,挖掘社會正能量,或許是文化禮堂在保護與傳承“非遺”方面的勇敢嘗試。
新的制酒工具或許全部替代了舊式的制酒工具,但它的最根本的精髓仍沒有改變。梅江鎮農民家家戶戶制燒酒的面正在擴展,“梅江燒”品牌已打出市界、省界、甚至是國界。梅江燒酒廠“賞梅”牌梅江燒,被評為2012年度全國百佳農產品品牌; 2013年11月,榮獲浙江農業博覽會金獎。“小茅臺”早已叫響。文化禮堂融入“非遺”,是在為“非遺”推了一把力,使之加速前行而非為之遏止。
搶救“非遺”文化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農村文化禮堂是否能成為拯救“非遺“文化的一條救生船,要看我們這些承辦文化禮堂的接力手是否能科學、合理有效地開展田園作業。
(作者單位系金華市蘭溪市梅江鎮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