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地處中國黑龍江省東南部,是東北亞大通道上的一座多口岸的區域性經貿旅游城市,近年來,農業的振興更讓這座生態城市的生態農業充滿了勃勃生機。該市舉全市之力,求實創新、跨越爭先,全面推進“五城建設”,全市經濟社會保持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2014年,糧食生產再創新高,總產達到63億斤。綠色特色農業進一步壯大,國家級大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發展到430萬畝,新增菌棚室5792棟、食用菌達到37.1億袋(塊),新增蔬菜棚室8500棟、果菜達到64.2萬畝,白瓜籽達到50.2萬畝,新建養殖小區(大場)49個,林下經濟產值增長26%。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品牌化步伐加快,12個產業化項目竣工投產,全市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75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396個;綠色食品電子商務中心投入運營,國家級牡丹江木耳批發市場交易量占全國2/3,11戶企業產品被評為“首屆黑龍江消費者最喜愛的100種綠色食品”,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新增寧安、穆棱兩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
這一切成績的取得都和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的水稻生化技術、土壤肥料、漿果、核果、仁果、水稻育種、水稻新技術、蜜蜂育種及飼養、玉米育種、經濟作物育種、大豆育種、食用菌育種及栽培技術等十余個專業的86名科研人員的辛苦努力分不開。因為,他們耕耘在田間地頭和實驗室,用智慧和成果為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該院成立于1958年,是黑龍江省東南部集研究、開發、推廣于一體的綜合性省屬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在分院院長柴永山的帶領下,各項工作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科研成果累計創社會效益200多億元,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起了巨大推動作用。他們還成立了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博士后流動站牡丹江工作分站,承擔了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水稻、蜜蜂、食用菌和蘋果四個綜合試驗站、黑龍江省果樹工程中心、黑龍江省寒地果樹育種與栽培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寒地果樹研究開發及生產中試基地、國家優質水稻原原種繁育基地、國家大豆改良中心牡丹江試驗站、中國農民大學牡丹江學院以及牡丹江溫春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等試驗培訓基地、科技服務平臺的建設任務。
經過50多年的發展建設,該院已發展成為黑龍江省東南部專業設施齊全、人才濟濟、對外開放的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1991年(八五)以來,承擔國家省市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共226項,其中國家“973”項目1項,國家“863”項目3項,國家成果轉化資金及自然基金等項目14項。與美國、俄羅斯、日本、朝鮮、韓國等十多個國家的大專院校保持科技合作與交流,承擔國際合作專項13項。1978年以來,獲各級成果獎勵197項,“水稻育苗壯秧劑的研制與推廣應用”獲得了“省長特別獎”,《中國蜜粉源植物》獲第33屆國際蜜蜂大會金獎,“抗寒優質耐貯李新品種牡豐李選育與推廣”等三個項目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2年(六五)以來,共審定各類作物品種64個,其中水稻:牡丹江19、牡丹江26、牡丹江28;玉米:牡單9、牡單10;果樹:龍冠蘋果、龍豐蘋果、金香水梨、矮甜李、牡紅杏、寒豐黑穗醋栗;曬煙:龍煙三號、龍煙六號等品種在生產中廣泛應用。作物新品種、自主研制的各種農化產品在全省和全國適宜區域累計推廣面積達5億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