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已經頒布并在3月1日起施行。《條例》正式落地,一直高企的房價是否會下行?房產稅征收是否會加快推進?對我國房地產市場會產生什么影響?這都是大眾關心的問題。
短期難以撼動高房價
《條例》的出臺,確實給公眾帶來了很多的期望。不過認為房價將因此而大幅跌落,恐怕難有預期結果。
不動產登記,是將包括土地、海域以及房屋、林木等定著物列入登記范圍,并非專門針對房地產,不是以調節房價為目的,與限購、限貸等調控措施存在本質區別。
首先,不動產登記制度并不直接瞄準房地產市場調控,不能簡單理解為房屋登記。住房買賣行為一直都在住建部門實行登記備案,《條例》只是在信息系統方面的整合,有利于對不動產目前的存量和潛在供應有清晰把握。有媒體和公眾把注意力集中在商品房,其實過去十年來,多數城市的商品房登記已經相對比較規范。未來規范的重點是非商品房領域、非城鎮建設用地領域,也即農村地區的宅基地、耕地、林地、海域等,這與城鎮地區的商品房價格變化,并無多大關系。
其次,影響房價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市場供求關系。還有稅收法律、國家宏觀經濟走向等。統一登記等于是給不動產上了“戶口”,但并不涉及房地產市場整體供求。據研究機構數據,2013年我國商品銷售面積為13.06億平方米,2014年前11個月,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0.17億平方米。商品房市場的盤子如此之大,即使登記會引起少數拋房現象,也不會對當前的房地產市場造成太大的影響。
再者,不動產登記的全面鋪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今年健全配套措施制度,平穩有序實施;2016年全面形成制度體系,正常有效運行;到了2017年,方可實現信息共享,依法公開查詢。很顯然,這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實現。可以這樣認為,不動產登記當前仍屬于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所以《條例》中才有“暫行”二字。在落地初期,因其相關的制度體系尚不成熟,房產稅及遺產稅也很難在短期內出臺,現在談對房價的影響為時過早,在短期內難以對高房價現象產生撼動。
《條例》體現了產權明晰的物權法定原則,對于發揮市場機制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會有重大促進意義。短期來看,將促使消費心理變化,可能會在局部市場引發部分官員及利益團體的二手房源拋售,增加存量房交易市場的供給,減緩或暫時抑制房價上漲,但對現行土地制度下的整體房價影響不大。從長期來看,不動產統一登記后,可以更清楚了解全國不動產的數據和分布、閑置情況,也將成為樓市調控長效機制的權威基礎資料。
加快房產稅推出預期
近年來,“房姐”“房叔”等的頻繁出現,備受社會關注,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社會貧富懸殊的加大。對于這類特殊的群體,一方面,需要嚴厲監管,加大反腐力度:另一方面,更需要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減小社會貧富差距。而開征房產稅、遺產稅,無疑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房產稅征收的目的之一,在于調整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然而在上海、重慶的試點運行中,調控房價沒有取得好的效果,還引發了社會對房產稅征收效果的擔憂。重慶的房產稅試點主要針對存量增量獨棟別墅、新購高檔商品房、外地炒房客在重慶購第二套房,并未對市場整體需求產生太多影響。而上海的房產稅試點則主要針對新增房量,并未打擊囤積的存量房。
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的實施,會對尚處在試點階段的房產稅征收帶來什么影響呢?毫無疑問,會給包括稅收等政府職能部門依法行政提供方便和條件。
只有明晰了哪些人擁有哪些房產,才能真正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房產稅。房產稅全面征收的前提條件便是擁有不動產統一登記信息,稅務部門才能有效地依據業主的房產數量征稅。不動產登記將全國不動產的數量、類別、分布及產權狀況等建立基礎數據,可以說是房產稅征收的重要基礎。
《條例》首先保障了不動產登記工作有法可依,為“摸清家底”做好制度保障;同時可以使相關部門實現信息互通。有助于推動全國房地產信息聯網,為推進房產稅(或是房地產稅制改革)及遺產稅的立法進程做好鋪墊。
當然,不動產統一登記為房產稅向存量征收創造了技術條件,但并非決定因素,其一是開征房產稅需伴隨稅收結構調整,目前房地產總體稅種多、稅負重,全面征收房產稅應以現有稅種減少和合并為對沖,而非增加整體稅負:其二,在目前土地財政依賴短期難以改變的情況下,房產稅開征大概率仍將以溫和漸進的方式起步。
不會抑制房地產業發展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商品房交易金額為8.14萬億元,同比增長8.14%;2014年前11個月,商品房交易金額為6.45萬億元,同比下降7.8%,主要原因是房地產持續低迷,價格環比不斷走低。
房地產市場的迅速降溫促使了各種“救市”政策緊密出臺,限購松綁、房貸松綁、公積金政策放寬,以及央行的不對稱降息。然而,接連的“救市”舉措并未為市場帶來很強的提振效果。
恰逢這個時候,《條例》頒布實施,對正處于調整期的房地產市場而言,是不是雪上加霜?又將帶來哪些影響?
從近幾年樓市調控過程可以看出,在住房分配結構性失衡的背景下,由于無法摸清住房的配置狀況。缺乏完整透明的住房信息,只能依靠行政高壓手段。正因為基礎數據信息缺失,就會造成市場機制效率的損失。
只有摸清了全國不動產的分布狀況和底數,才能針對樓市的積弊進行對癥下藥式的調控。由此可以看出,對涉及到民生概念的房地產市場而言,《條例》是必需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制度,提高了市場經濟信息的完備性,從而為房產稅等市場化調控手段的出臺提供信息基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房地產市場調控乃至宏觀調控的運作效率。不論是前幾年樓市的非理性火爆,還是當前陷入低谷,均表明了樓市運行的不穩定性,究其根源就在于缺乏市場化的調控機制。而實現不動產信息在不同部門、不同地區間的共享,正是市場調控手段出臺的前提條件。
成熟的市場經濟需要完善的基礎制度框架,才能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否則會造成價格信號的失真。從總趨勢看,不動產統一登記能促進房地產市場更加公平地交易,有利于房地產調腔的長效機制建設,有助于更加科學、合理的制定調控政策與措施。
最后總結,《條例》第一條開宗明義,闡述了出臺這項制度的原因和目的,它不是房地產調控政策,與調控樓市、打壓房價并無直接關系。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確實會對房地產市場帶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為房地產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