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許多“冤家對頭”,比如社交平臺微博,之前就有一對“冤家對頭”打起了嘴仗,一方諷刺另一方征婚文案太差,另一方則反諷刺對方,底細來路不正,一時間引得眾多網友圍觀。其實在國內理財界,一直以來也有不少“冤家對頭”,他們之間關系也是此消彼長,互不買帳。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理財界里的四大“冤家對頭”。并請第三方理財機構嘉豐瑞德的理財師分別點評。
[冤家對頭一:股票VS期貨]
股票知名度比期貨要高,盤子也比期貨要大,玩的人數也比期貨多。股票投資是高風險、高收益伴隨,不過時常遭遇連綿的熊市。一套就是幾年。期貨可就不一樣,期貨無論如何都受不了股票的“慢吞吞”,期貨玩的是短時間,甚至關注到一分鐘的行情走勢。
期貨認為投資股票賺錢不夠刺激,每天最高就是10%的漲跌幅,而玩期貨可以小博大,一天賺幾倍也沒問題,好的期貨選擇和操作,一天能頂你玩股票一年的收益。股票則認為期貨“簡直是賭博”,期貨保證金制度下有交割時間限制,錢來得快,但去得也是怏,不如我們做股票。虧了也可以一直持有直到漲回來。
另外,期貨還認為自己有股指期貨,可以吸引資金,變相牽制和“控制”股票指數。股票則根本沒有正眼看股指期貨,認為你根本拿我沒辦法,因為我盤子大,宏觀經濟一上來,漲的話想拉也拉不住。
理財師點評:單從投資者人數來看,股票目前有一個多億的支持者,而期貨有7千多萬的開戶,股票勝。
[冤家對頭二:信托VS保險]
信托和保險都強調未來的信用。保險是保障身體、生命、財產不受風險的干擾,買保險是買“保障”,沒事情的時候大多你什么都沒有拿到,而且每年繳費,在“發生事情時”或到了你退休才可以拿到一大筆錢。而信托是一種資管計劃、融資計劃,比如政府做公共建設工程,如修路、市政改造,或是某個國企房地產項目需要前期融資,買它的信托計劃則是看重一年或未來兩三年的投資獲利。一般來說,購買信托的門檻較高,上百萬資金起步,但是投資年收益率可達7%-12%左右。
都是靠未來的信用融民資。且兩者經常有政府在背后用信用隱性擔保“兜底”,因此信用都比較好。不過近年來,信托也出現過兌付問題的個案,剛性兌付的神話被打破。不過總體上,信托還是由于信用良好,得到大資金、求穩妥的投資者的青睞。而保險,則是因門檻較低,產品較靈活,保障高而得到民眾的歡迎。
理財師點評:兩者的對掐從資產實力上看,盡管國內信托近年來略勝一籌,但保險的知名度更高,街頭巷尾無疑更“親民”,兩者總體還是打個平手。
[冤家對頭三:余額寶(互聯網金融)VS銀行活期]
余額寶從一開始就向銀行活期存款宣戰,要“打敗”銀行活期存款。余額寶認為活期收益低,投資余額寶可以有近“7%”的年收益率。而銀行則指責余額寶安全性不高,用戶的存款可能會遭受“黑客”侵襲、被盜等。還指責其是“黑戶口”。
不過,隨著余額寶收益的降低(目前約4%),僅靠收益打敗銀行活期存款的底氣似乎也沒那么足了。而銀行自己則發展了很多類似余額寶的功能及線上支付工具,以應對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工具的挑戰。
理財師點評:兩者的對戰,單就收益方面,余額寶高于銀行活期。不過,四大國資行普遍是國有背景,政企傳統深厚,且對大資金的存儲還可以“訂制”存款利率,因此吸納資金的實力目前還是最強的,就今后的趨勢,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崛起勢力不容小視,而銀行和互聯網金融這一對“冤家對頭”,今后最可能的情況是相互打架又相互學習,一起共生發展。
[冤家對頭四:P2P網貸VS眾籌]
說實在的,這兩家的對戰還是有點意外,P2P網貸、眾籌都是民間的融資,資金的門檻要求也都不高,操作也較為簡便。在國外的發展,兩者幾乎你我不分。但在國內,P2P網貸近年發展迅猛,而眾籌則受到法規方面的限制、有點施展不開手腳。
P2P現在的產品類別有浮動和固定受益類型。固定收益類產品,比如宜盛財富宜盛寶產品,年化收益率都在10%左右,收益較高。而眾籌行業。著名的產品品牌目前看似乎還未形成。產品收益狀況大多是浮動和“不明確”,做好了回報多,做不好回報少,相對而言,沒有P2P網貸的固定收益類產品那么能緊緊抓住老百姓理財賺錢的心。
理財師點評:P2P網貸行業的發展要快于眾籌,監管和風控方面也越來越成熟專業,且受投資者歡迎程度及資金量也要遠遠超過眾籌。兩家對決。P2P網貸勝出。
以上是筆者就理財界產品和理財方式做的非正式點評,并非嚴謹論證,不作為投資指導。理財師建議投資者,在選擇投資一個行業或項目時,要仔細考察,根據自身的風險狀況來選擇適合的投資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