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長城的游客,經常能看到一個外國人在默默撿垃圾,“嘿,老外也靠撿瓶子掙錢啊!”事實上,這位來自英國的威廉是《中國日報》的編輯。28年前,他為目睹萬里長城的壯美而來,有緣迎娶漂亮的中國妻子。為了守護已完全消失70%的長城,他定居北京,長年與隨手丟棄垃圾的游人,以及用城墻古磚砌豬圈的村民們“斗智斗勇”。他組織中外志愿者當“長城清潔工”,寫作保護長城的書籍,舉辦公益講座和圖片展……被英國女王授予“帝國勛章”的威廉,究竟有著怎樣的長城情?
逐夢中國,長城迷邂逅“命中女神”
威廉,林賽的長城夢,源于11歲剛讀初中時。一天,校長對新生班的同學們說,每個人一生都會用到的書有兩本,一本是圣經,另一本是地圖。圣經在英國隨處可見,絲毫勾不起威廉的興趣,于是他找來一本《世界地圖》翻看。
“我在地圖上看到了長城,它就蜿蜒橫亙于中國的北部,太美了。我夢想著有一天,能從長城的起點走到終點。”威廉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校長,校長說夢想很不錯,可惜無法實現。的確,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文革”時期,威廉沒辦法去親睹萬里雄關的壯美,但關于長城的夢想卻從此在他的心中萌芽。
為了實現兒時的夢想,威廉決定到中國去,跑完整座長城!趁自己還年輕。趁還沒有婚姻和兒女的牽絆。1986年8月,威廉借著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東風”,從英國辭職來到了北京。他的計劃是從嘉峪關徒步出發,走到山海關結束,之后返回英國,寫一本考察長城的書。
到了北京威廉才發現,他遇到的最大麻煩不是復雜的天氣狀況,也不是資金不足問題,而是沒有通行證——當時,長城沿途有些地區不對外國人開放。他需要持有相關部門開具的通行證才能通過。
一天,苦悶的威廉坐在北京一家單位門外的臺階上發呆。一位亭亭玉立的年輕姑娘面帶羞澀地走過來,微笑著用語英問他:“你好!你能講英語嗎?”在溫暖的夕陽照耀下,這個皮膚白皙、身材優美的中國女孩,仿若光芒萬丈的“女神”。“當然能。我是英國人”。威廉被她的美麗征服了,呆愣了半天才回答。
“你在中國干什么啊?”“呃……我想徒步走完長城,并為它寫一本書。”因為緊張,威廉有些結巴。女孩眨著大眼睛說:“太棒了!那你會說中文嗎?”“會,‘你好’、‘米飯’、‘我餓了’。”威廉把他在英國中餐館學到的幾個漢語詞匯,一口氣講了出來,并且帶著濃重的廣東腔。
女孩聽了咯咯地笑,說只會這些還不夠。在互報姓名后,這個名叫吳琪的姑娘,就熱心地幫威廉在日記本上寫道:“你好,我是從英國利物浦市來的威廉,我要一個人跑完長城,請幫助我!我需要水和食物。”最后還加了一句“中英友誼萬歲”!
威廉不想就此打道回府,幾天后他悄無聲息地離開北京,開始了跋涉長城的壯舉。一路上,吳琪幫他寫的求助信發揮了巨大作用。“沿途村民們看到那段文字,就讓我坐在熱炕上休息,給我熱水和食物。村里人聞訊都來看熱鬧……”當地農民的質樸和友善,給威廉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但因水土不服,天氣又熱,還沒跑到一半,威廉就腹瀉不止。無奈,他只得暫時回英國了。
臨出發前,他給在北京工作的西安姑娘吳琪通了電話:“謝謝你幫了我的忙,但我的身體不爭氣,要先回國休整,明年再來中國圓夢!”吳琪在電話中用英文安慰他一番,并歡迎他再來北京。
守護古跡,洋女婿成了“長城垃圾王”
首次嘗試就這樣失敗了。但威廉并不氣餒。僅僅休整了半年,他便于1987年春再次來到中國。這一次,威廉改變了“戰術”——由西向東,從嘉峪關向山海關方向進發。但因威廉還是沒有通行證,他的行動仍屬“非法”。
1987年5月,在長城上急速行進的威廉。已經將甘肅和寧夏拋在身后,進入了陜西省定邊縣境內,這時,當地公安局接到報告:長城上突然冒出一個形跡可疑的外國人。公安人員迅速趕來,將威廉擒獲。在裝模作樣地答應“不再跑下去”后,威廉被放了出來。
不過,威廉很快又“摸”回長城,繼續奔跑。盡管他提高了警惕,盡量避免被人發現,但無奈他185米的高大身材和異國長相實在太“醒目”,剛跑進橫山縣地界,又被公安機關發現了。這次,他們決定對這個“慣犯”施以重罰:終止旅行,沒收相機和膠卷,罰款150元人民幣,拘留7天。
此時,威廉已經沿著長城走了3個月。可以想象,當時他的心情是多么糟糕。7天后,威廉交了罰款,極不情愿地離開了中國內地。但他仍不甘心,剛到香港就扭頭“殺”了回來。
1987年秋,他溜到內蒙古東勝市,以這里為起點,繼續沿著長城向東奔跑,直至12月抵達長城盡頭山海關。其間雖又數次被抓,所幸未被遣返,使他得以用雙腳丈量了2470公里的長城,成為第一個徒步走完長城的外國人!
威廉終于實現了幼時的夢想,對長城及其地理環境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長城不僅是人類歷史上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筑,還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它蘊含著一種精神!”此時,威廉已經迷戀上歷史悠久的壯美長城。
跑完長城后,威廉專程趕到北京來看望吳琪。以普通朋友相處的那段時間,他不僅幫助女孩提高了英語水平,還給她講了很多關于長城的歷史典故。吳琪本是學歷史專業的,但這個外國人卻比她更了解中國的長城,汗顏之余,她不僅被威廉的學識和對長城的熱愛打動了。1988年初,威廉第三次向吳琪求婚時,她終于含羞答應了!當年4月,兩人在吳琪的家鄉西安舉行了婚禮。威廉說,是長城成就了他們的跨國婚姻。
當時,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伴隨著電視劇《霍元甲》風靡中國。然而,威廉在現實中看到的長城,卻已經屢遭破壞,滿目瘡痍。盡管長城的現狀和命運已經十分堪憂。威廉卻在許多地方看到,游人大量涌入長城所帶來的“災難”:城墻被亂涂亂畫,果皮、塑料袋乃至小便等垃圾隨處可見,有些村民在垛口處私自搭梯子,收點小費等等;而更具“殺傷力”的破壞,是那些居住在明長城沿線的村民,他們甚至會從已是殘垣斷壁的長城遺跡上偷偷拉走卉磚,用來蓋院墻、壘豬圈。
這些現象,令中國洋女婿威廉感到痛心疾首!他曾對妻子感嘆說:“幾十年后,也許我們就看不見長城了。”威廉不理解,為什么有些中國人反倒不熱愛他們的長城!為此,他曾寫信給全國人大代表和文物保護單位,呼吁為保護長城立法。
結婚后,威廉先是在西安理工大學找了份教英語的工作:1994年,他又帶著妻子和孩子移居北京,成為《中國日報》的編輯。北京就在長城腳下,在這里,他那顆牽掛的心更踏實了。每逢周末,他都會騎著山地車,風塵仆仆地前去考察,拍攝京郊的明長城。烽火臺和長城腳下的老鄉家,就是他的“賓館”。對威廉來說,教書、當編輯都成了“副業”,“探望”長城才是正事。
在為蜿蜒巍峨的長城拍照時,威廉發現,每當夕陽西下,長城上下就會一片狼藉,到處是餐盒、空瓶子、香煙盒、膠卷盒……“長城要是有感情,一定會哭的!”從此,登長城的游客經常能看到一個外國人在撿垃圾。他們好奇地說:“快看,老外也靠撿垃圾賣瓶子掙錢啊!”
28年如一日,“長城守護神”感動中英
傷愈后,妻子對威廉說:“僅靠你一個人,長城上的垃圾是撿不完的,我們應該想出更好的保護長城的辦法。”這句話啟發了威廉。很快,一個“讓大家一塊兒清潔長城”的構想漸漸清晰起來。
1998年4月,在北京長城飯店的資助下,威廉召集12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我美化了長城”活動。他們艱難地出入于人跡罕至的亂石間,甚至爬下十幾米高的懸崖,將一個個發出臭味的瓶子和變質食物撿出來。僅在金山嶺和司馬臺長城之間,他們就撿了150多袋垃圾。
2000年5月,威廉在箭扣長城附近設立環保基地,雇用6名山民在長城沿線撿拾垃圾。他還提出“不愛長城非好漢”的口號,呼吁游客愛護長城,并與北京市文物局等單位聯合開展多項保護長城的項目。比如豎起10塊告示牌,用中英文提醒游人——“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帶走,除了腳印,什么都不要留下。保持長城古樸的魅力!”
但是,環保基地的設立,也產生了一個讓威廉始料不及的負作用:雖然部分游客不再亂扔東西,但垃圾仍在——他們將垃圾交給環保員,或擺放在明顯之處等人來收。這完全背離了“我的垃圾我帶走”的初衷。此外,“箭扣長城變干凈”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不久便引來了更多的游客,也就產生了更多的垃圾。剛開始,環保基地每3個月只需雇一輛卡車來運垃圾,但到了2002年秋,每個月就需要一輛。
于是,威廉夫婦成立的國際長城之友協會,從2002年起又推出了“山野之約”的野外活動行為準則,呼吸游客們在郊游之后帶走垃圾,不隨地亂扔;走小路,不踩踏農田;不吸煙,不燃放鞭炮;使用背包,不用塑料袋;不破壞花果樹木;“方便”之后用土掩埋;在背包有空地時,撿拾別人丟棄的垃圾。
威廉說,“我們撿了這么多年垃圾,可長城上的垃圾仍然存在。我們明白,垃圾是撿不完的,關鍵是提高人們帶走垃圾、保護長城的意識。”每次在各種場合演講時他都會說,“長城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一座寶貴的露天博物館,而不是一條長長的垃圾箱,如果保護不力,讓后世無緣再見到長城,我輩罪不可恕……”
2002年與2004年,北京地區的長城景觀,先后兩次被世界文化基金列入“瀕危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該基金會每兩年評選一次世界100處瀕危歷史遺跡。至此,社會才開始關注長城面臨的危機。
與此同時,“長城洋清潔工”威廉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后,也感動了無數人。新華社發文稱:“一位外國友人出于對中國長城的熱愛,竟堅持在長城上撿拾垃圾十多年,其行為帶給國人怎樣的啟示?”
到了2005年,國際長城之友協會已經發展了上千名“美化長城”志愿者,其中包括威廉夫婦和他們的兩個孩子。協會得到了穩定的贊助。各個項目也順利開展起來:他們每年會組織三到四次撿垃圾活動,為長城募集并擺放垃圾箱,雇用當地農民成立長城環保站,在長城所在地設立綠色環保標志。
威廉的無私行動。在國際上獲得了高度贊譽。繼獲得中國政府授予他的“友誼獎章”后,2006年7月12日,威廉又在白金漢宮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帝國勛章”,以表彰他為保護長城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在英中文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吳琪帶著兩個孩子陪同威廉參加了頒獎典禮。下臺后,威廉激動地對吳琪說,“這個獎章有你和孩子們的一半。”
2006年12月1日,國家出臺了《長城保護條例》,首次明確宣布,長城上禁止從事取土、取磚(石)或者種植作物、刻畫、涂污等7種活動。至此,長期遭受自然和人為因素雙重損毀的萬里長城,終于有了“護身符”。威廉聞訊后,自豪地對妻子說:“這么多年來,我最大的成就是讓人們意識到,長城如果得不到保護將最終消失。”
2007年春天,威廉與北京市文物局和首都博物館合作舉辦“萬里長城。百年回望”大型攝影展。已經辭職的他,花費3年時間奔走在從玉門關到山海關的長城上,重拍那些長城老照片上的景物。作出長城滄桑變化的對比。“看到真的很心痛,老照片上一些幾乎完好的烽火臺,幾十年后再拍下來,已經是殘破不堪了。”一位觀看威廉攝影展的老人痛惜地說。
2012年3月,已是著名長城學者、保護者的威廉,走進《華夏地理》名家講堂,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講座——“威廉與長城結緣25周年”,數百名長城愛好者被他的傳奇經歷和赤子之心所打動,紛紛表示愿意成為國際長城之友協會的志愿者。當月。《華夏地理》刊登了他最新的考察報道——《走失的長城》。
光陰荏苒,當年那個不遠萬里來中國看長城的英國小伙子威廉,如今已經59歲。在中國的近30年間。他撿拾垃圾、成立協會、考察出書、拍紀錄片、四處做圖片展和演講……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于保護長城。
2015年初接受記者采訪時,威廉說長城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他對她的愛,終其一生也不會停止:長城急需人類保護,為此奔波辛勞也值得。“我會盡全力鼓勵更多的人加入我們的事業。我會和妻子、孩子們留在中國度過一生,為了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