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建筑學的角度出發,旅游村鎮的民居是以鄉野農村的風光和活動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方面需求為目的的一種民俗旅游方式。村鎮旅游是對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可以促進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可以為久居都市的人們提供一個相對悠閑和輕松地環境。通過本文的調查研究,可以了解目前北京郊區旅游型村莊新民居的發展類型,以及存在的一些普遍問題。
關鍵詞:村鎮旅游 新民居 發展類型 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a)-0000-00
基金項目:北京農業職業學院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項目“XY—SK—13—03”,“XY—SK—14—07”。
作者簡介
眭曉龍(1978—),男,碩士,工程項目管理專業,北京農業職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教學工作。
趙桂生(1959—),男,碩士,測繪工程專業,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教學工作。
從建筑學的角度出發,旅游村鎮的民居是以鄉野農村的風光和活動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方面需求為目的的一種民俗旅游方式[1] 。
村鎮旅游一方面為久居都市而又逐漸厭倦都市生活的人們提供一個相對悠閑和輕松的環境,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呼吸新鮮空氣的環境,可以讓人們感受到農村那種簡單、淳樸、自在的生活樂趣,甚至于為人們找尋到童年的樂趣。另一方面它能不同程度的促進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一條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好路[2]。
根據很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例如Bulter HallandJenkins編輯出版的《鄉村地區的旅游與游憩》涉及了鄉村旅游發展和住宅建設政策、鄉村地區的形象和形象重塑等[3];何景明從6個方面對國外旅游鄉村住宅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包括鄉村旅游概念的研究、鄉村旅游和鄉村住宅可持續發展的相互關系研究、基于供給和需求的鄉村旅游住宅發展動力機制研究、社區居民對發展旅游的態度研究、鄉村住宅管理研究、住宅發展的策略研究[4]。我們可以知道村鎮旅游的功能形式主要有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娛樂參與、品嘗美食等幾個方面。
本文通過對北京市郊區有代表性的旅游村鎮進行調研分析,了解到旅游型村鎮的發展類型主要有農業觀光型、勞動參與型、旅游度假型、景區帶動型、民俗特色型等幾種類型,它們的新民居發展有各自特點和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不同類型的特點:
1、農業觀光型村莊新民居
農業觀光型村鎮主要是以觀賞農村自然田園風光、現代農業園區、養殖業、傳統民居和民俗節慶活動為主題。農村觀光農業示范園區一方面是現代農業生產加工基地,另一方面也可以向游客開放,以展示現代農業生產的成果。旅游開發以民俗節慶活動為主體的村鎮旅游項目,可以讓我國的傳統習俗得到繼承,讓更多的人參與。
村莊新建住宅以原有住宅為基本模式,多為院落式住宅,每家擁有自己的活動和生產場地,部分住宅建成二層樓,體現了村內民俗戶的特殊需要,民居造型樸實大方,用材低調素雅,與環境很好的結合在一起,例如北京懷柔區的慕田峪村。
2、勞動參與型村莊新民居
勞動參與型村莊主要是以采摘旅游、購物旅游、務農旅游、以水為載體的農家娛樂旅游等為主要民俗活動。在北京郊區每當百花盛開、瓜果飄香時節,游客能通過在農村中親自采摘瓜果、修剪花卉果枝而享受勞動與豐收的快樂。
村莊內的新民居以繼承傳統住宅為主,建筑材料大量使用木材和石材,使住宅具有鄉土氣息,例如北京懷柔區的六渡河村。
3、旅游度假型村莊新民居
旅游度假型村莊由當地鄉村民居和活動場所組成,營造游客能深入其中的鄉村生活空間,為游客提供食宿和游憩場所,或使游客參與農耕活動,學習農作物的種植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以及農業經營管理等,體驗農村生活。
游人主要是到觀光園或農家,體味“住農家飯、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樂趣的休閑度假娛樂旅游。民俗戶以大自然為背景,游人可以享受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活。這種遠離城市,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傳統農村居家生活對每天面對混凝土鋼鐵叢林的現代都市人具有特別的吸引力。
此類村莊的新民居已經進行過整體規劃,配套設施完善,住宅質量良好,造型主要采用中西結合的方式,建筑色彩以淡雅色調為主,例如北京平谷區的雕窩村。
4、景區帶動型村莊新民居
景區帶動型村鎮主要以重點旅游景區為核心,把旅游景區的部分服務功能分離出來,吸引和指導周邊鄉村的農民參與旅游接待和服務,從而帶動景區周邊鄉村的旅游住宿、餐飲、購物及配套服務,拉動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的銷售。
此類村鎮的新民居由于緊鄰景區,受到了相關規定的限制,只能采用舊住宅翻新的策略,充分體現了對景區文物的尊重,例如北京昌平區康陵村。
5、民俗特色型村莊新民居
民俗特色型村鎮主要以民俗村鎮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宗教信仰以及各種傳統節日為特色,吸引廣大游客和觀光者前來觀光游覽,康體娛樂、學習研究等。
例如北京市通州區小堡村以藝術家村落聞名,住宅大部分都是藝術家自己設計,規劃為整體實施,風格以現代風格為主。
二、不同類型的共性問題:
1、住宅缺乏本土特色
建筑的本土特色是村莊長期歷史發展留下的痕跡,它的形成是人類與當地自然環境協調共生的結果,傳承本土特色應該是新民居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然而隨著村莊經濟的發展和鄉村旅游業的不斷壯大,農業在村莊產業中的比重越來越小,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活動業隨之減少,同時,村民以及游客對旅游設施的要求不斷加強,村莊在修建住宅和相關設施的過程中,無論是工藝、結構,還是色彩、風格都和原有的建筑有很大的差別。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無序自建的建筑沿路發展,原有的村落邊界格局被打亂,游客數量的增多帶來的大量對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這些均破壞了村落的本土特色。
2、城市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國大多數村落屬于自然形成,正是這種多年以來自然形成的鄉土環境與村落空間,與城市空間有著很大的不同,這種反差也常常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必要和有利因素。
近年來,民俗旅游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城市建設的影響,加上村莊缺乏正確的規劃指導和建設觀念的偏差,導致了民俗旅游村建設的城市化危機。許多鄉村旅游經營者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把城市化作為鄉村旅游的目標,大規模盲目的擴建多層住宿樓房,追求“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樹成行”的標準化建設[5]。民俗旅游村在旺季有大量的游客涌入,很多旅游經營戶自發設立廣告牌招攬游客,有的甚至加蓋自家房屋,這些行為均導致了過多的商業標識和城市建筑形式在村落中出現,嚴重的破壞了鄉村那種原始的、樸素的、幽靜的自然原生態景觀。
3、村莊整體環境質量不高
參加鄉村旅游的游客基本來自都市,他們習慣于清潔、衛生的生活環境,相比之下,絕大部分鄉村的環境質量和衛生標準均與都市相差甚遠。由于我國新農村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長期以來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再加上自然、地理、生活習慣、人口素質、行為方式、環境意識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的整體環境質量不高,生活垃圾隨意堆積,生活污水隨便排放類似的現象比較普遍,村莊缺乏垃圾收集、雨水排放和適宜的污水處理設施,沒有解決“臟、亂、差”的現狀,極大地影響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4、旅游資源利用率低
一方面,在鄉村旅游開發中,部分民俗戶對旅游資源不屑一顧,致使這些旅游資源未產生實際價值;有些民俗戶則對本地的資源狀況評價過高,并沒有充分挖掘鄉村的旅游資源,缺乏與周邊旅游資源的整合;另一方面是不重視旅游資源的保護,在住宅建設過程中造成了對旅游資源的破壞。
5、民俗戶接待設施缺乏設計
與傳統自然村莊住宅的使用功能相比,民俗旅游村作為住宿接待設施的住宅在使用功能上有所變化,同時也應該增加獨立餐廳、公共活動空間和貯藏空間等。然而,很多民俗接待戶并沒有針對這些要求對住宅進行設計,導致接待設計簡陋,游客使用不便。
北京市郊區民俗村的旅游業已經開始蓬勃發展,對農民增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推動了村民的住宅建設,但是村莊新民居的設計與建造都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深入研究,促進村鎮旅游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旅游學刊,1999,(5):38-42
[2] 顏亞玉.旅游資源開發.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33
[3] Bulter.Problems and Management In Urban Tourism.Seasonality in tourism,1998
[4] 何景明.國外鄉村生態旅游研究述評.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76-80
[5] 劉松濤.農村住宅設計.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