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教學是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礎,借助多種手段,配合教學內容創設符合生活實際的情境,營造生動、直觀形象,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幫助學習者理解教學內容,掌握漢語知識技能的教學手段。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情境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從概念出發,結合課堂實例,探討語言教學中如何結合各類教學情境措施,以及學生認知水平和實際生活經驗,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促成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緊密結合,使教學環節順利開展。
關鍵詞:對外漢語 情境教學 情境設置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a)-0000-00
作者簡介:秦嶺(1976-),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西安文理學院。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漢語進行學習,對外漢語教學課堂研究越來越深入。要實現學習者語言知識和言語技能轉化為實際的交際能力,顯然以教材為依據,只關注課本的教學不但顯得刻板,而且實用性不強。為此,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能引起學習者情感體驗的課堂交際活動,能幫助其較快理解和掌握言語的教學方法意義深遠。符合交際習慣的“情境”設計恰恰能實現這一需求。
一、情境教學的定義
語言的使用離不開特定的語言情境,情境對語言交際活動有一定的指導牽引作用。“情境教學”作為一個整體概念由Brow、Collin和Duguid首先提出,他們認為“知識只有在他們產生及應用的情境中才能產生意義。知識絕不能從它本身所處的環境中孤立出來,學習知識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進行。”(《情境認知與學習文化》1989)
對外漢語情境教學,應該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引入或創設和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使學生產生直觀體驗,從而刺激學生感官,激發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方法。
二、情境教學法
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時往往是以交際和運用為目的,教師教學也應從“交際性”原則出發,側重于他們對語言準確、連貫、得體的靈活運用。教師作為語言學習的引導者,要在學生與第二語言之間進行語言情境的搭建。在教學內容確定的條件下,努力創設情境并控制教學各環節節奏,為學習營造出與現實環境相類似的學習語境。
1.直接情境法
由于教學中漢語環境缺失(僅僅教學者是中文教師),即學習客觀環境沒有改變,學習者沒有漢語交際環境和交際需要的切身感受,所以在學習上還是存在諸多困難的。既然第二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習者具備相應水平的語言交際能力,教學就一定要設法在一定的情境下開展,把學習內容和實際運用直接對應,即調動學習者的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認知,借助直接感知進而內化知識,幫助學習者在非漢語社會環境中,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都能模擬實景,提高漢語學習效果。
例如,從環境入手,設計漢語學習場景,將中國結、剪紙、書法、山水畫、京劇臉譜等融入環境布置和改造,用這些中國元素刺激學生感官、對學生心理進行中國文化暗示;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圖片、PPT、影像資料和實物來展示知識點,使學習內容形象生動,讓學習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對語言學習產生親近感。
2.間接情境法
語言學習需要反復的聽說實踐,但教學卻往往局限于課堂。學習者在日常活動中接觸漢語的機會并不多,也使得學習者語言能力提升緩慢。實際上,如能將情境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鮮活的語境會使學生的語言學習不再枯燥,成為促成學生領悟并掌握語言技能的一種高效手段。
比如為配合教學,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需要,利用講故事、聽音樂等手段,提供知識背景,借力音樂的感染力,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境表象,在課堂上形成一個小的文化網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也可以圍繞課程內容進行角色體驗,設置情境,通過分角色表演,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熱情,使學習者在活動中融入個人思考,加深對新授知識的理解和內化。
三、情境教學的主要模式
1.實物圖形再現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在語音和詞匯教學中,可以使用圖卡和實物的方式來展示情境,具有直觀性強的特點,幫助學生明確概念,形成直觀形象的感知,從而幫助他們理解語言。例如一些具有地域性的食物,葵花籽、南瓜籽、年糕、餛飩;或一些地域特色強的民俗活動,如放風箏、放河燈、耍社火。
2.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語言的表現力具有多元性,旋律與節奏的結合,塑造出豐富而微妙的音樂形象,渲染意境給人以美感。課堂上配合教材內容,可利用多媒體等技術手段,或播放現成的樂曲、歌曲,或師生自己彈奏、輕唱、哼唱,都是輔助教學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是選取的樂曲與教材在基調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發展上要對應、協調。例如在介紹中國“送別”文化,可配合《送別 長亭外》一曲,讓學生在情真意摯,凄美柔婉的歌曲中體會中國古代游子佳人的百般哀愁。
3.角色模擬情境
以朱志平編寫的教材《走近漢語:初級聽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為例,該教材語法簡明扼要,課文短小精悍,在話題選擇上淡化了實效性和地域性,普適性較強。選用這一教材,我們可以圍繞教材提供的主題、詞匯和短語,讓學習者扮演課題角色,自己“創境”,把課文情境模擬再現。這樣一來,課文角色不再是書本上的白紙黑字,變成了學習者自己或朋友,頓生親切感,讓教學內容迅速轉為意象,加深了內心體驗;此外,模擬生活,選取某些典型場景來進行分角色對話訓練,還符合教學學以致用的理論思想,能較快的幫助學生掌握語言運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新奇多樣的刺激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容易喚起人的求知欲,也容易記憶。上文談到的三種創設情境的方法只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部分,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教學目標以及學習者的學習程度等眾多因素自己探索創設情境的方法。只要遵循直觀、形象、以提高學習者感知和調動學習者學習熱情為目的的總原則,借助情境催化感情,喚起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就能起到在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發展學習者想象,啟迪思維,潛移默化語言學習的暗示作用,從而把學習內容和個人生活認知相結合,將知識有效內化。
參考文獻
[1] 楊立華.對外漢語課堂情境教學初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0, (8).
[2] 蔣曉杰.如何運用情境互動教學模式進行對外漢語教學[J].語文建設.2014, (3).
[3] 李松梅.淺談情境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黑河學刊. 201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