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主要內容,受高校學生管理隊伍人員數量和質量的制約,國內部分高校學生管理浮現出“費力不討好”的現象。而大學生自主管理打破了現有約束,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方法,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逐漸成為當前高校學生管理的新方向和新趨勢。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自主管理的必要性和實踐初探,從而為高校實行大學生自主管理的創新教育模式提供些許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 自主管理 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a)0000-00
對大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是高校的主要任務,我國現行高校管理教育模式多以輔導員、班主任為主體,學生及學生事務為客體。于學生而言,被動接受教育和要求;于老師而言,費力不討好,不能投其所“好”,究其原因,是我們在管理教育的過程中忽略并壓抑了學生在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大學生的自主管理教育模式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宗旨,通過引導學生自我覺醒、發掘個人潛能,激發學生成長動力,為學生成長創設一個自主的學習生活和體驗空間,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著力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從而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增強高校實力。
大學生的自主管理,就是指大學生為了實現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滿足社會日益發展對個人素質的要求,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和整合自我資源,開展的一系列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活動。[2]大學生的自主管理是對傳統管理學的改革,它是一種回歸主體的管理哲學,有利于調動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從而極大地強化了自主意識,提升了學生的獨立能力。
1大學生自主管理的必要性
(一)社會的外在要求
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看,21世紀是信息經濟時代,知識的獲取較之以往更加容易快捷,成績不再是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用人單位也更加注重學生的技能以及品質。然而,受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影響,高校學生、家長甚至很多老師的關注點仍停留在分數名次之上,對學生的技能及品質不甚重視。而作為學生技能和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自主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現代的社會是一個經濟迅速發展的社會。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是手段而已,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即“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3]由此可見,培養大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發揮大學生的積極能動性,是順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體現,也是當代社會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體現。
(二)大學生的內在要求
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的學習、生活等一切基本上是由家長來安排,他們也習慣于這種安排。然而,一旦脫離了這種“安排”的時候,他們便不知道該做什么,該怎么做,顯得無所適從。大學是人生成熟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心理、習慣、意識的轉型與適應。然而這個時期也正是學生獨立性、自主性培養提供的寶貴時機。能否抓住這個機會,在大學期間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融洽地處理各種人際系、積極主動地應對各種學習和生活事件,對他們能否順利迅速適應社會有重要的影響。
在大學階段,學生智力水平發展到了個人潛質的較高峰,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大學生的自主管理模式正是適應學生心理的自我管理發展要求,將自己作為獨特的人,有責任能力的行為主體,從而實現自立生活的目標。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大學生處于“半社會化”階段,只有通過很多的機會去和接觸和了解更多的人,才能學會與人交往、相處、溝通的技巧。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客觀對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自己與社會的關系,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自主管理模式,對大學生而言, 從“被動服從管理”到“主動自主管理”的轉變是學生成長過程中自主意識加強的內在要求。
(三)高校發展的創新要求
高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管理機構,傳統的高校管理模式是將管理者作為管理的主體,將學生視為管理的客體。這種管理模式在新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下已凸顯了一些弊端。比如近年來,各大高校的擴招給管理者帶來了很大壓力,也給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帶來很多問題:學生生源質量差異明顯,學生出現的問題也不盡相同,輔導員和班主任的時間精力有限,不能照顧到所有學生,為此,高校必須轉變原先的管理觀念,提高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積極能動性。
高校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全面發展上肩負著重要的使命。文件明確指出:高校要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師、黨團組織的教育引導,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4]因此,高校學生管理的最主要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在學校學習科學文化的同時,人格得到完善,能力得到提升,人性得到張揚,素質得到提高,實現學生更為全面自由的發展。
2大學生自主管理的實踐初探
(一)學生個體的主控性自主管理
大學生的自主管理,就是指大學生為了實現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滿足社會日益發展對個人素質的要求,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整合自我資源,開展的一系列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活動。學生個體的自主管理也就是個體學生自己對自己的管理。結合學生身心發展情況,高校大學生的自主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學習的自主管理
“學習是人類以改變自身為主要內容和形式的活動,是學習主體通過獲取知識和提高能力而使自身得到發展、完善和提高的過程。學習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5]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在元認知、動機和行為方面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他們的學習過程中的一種學習方式。 [6]因此,以大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特征的大學階段學習,主要是通過學生個體的自主選擇、自主實行展開的。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探索、自我辨析、自我歷練、進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并提高學習能力。因此,學習者首先需要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制訂學習目標的能力,選擇多種學習方法的能力,對學習過程進行自行監控的能力,以及對學習成果進行評估的能力。其次,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目標、內容、方法和學習材料擁有控制權。這種控制權不僅體現在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而且還依賴于高校所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再次,學生需要找到充分發揮個人主體性和優勢的學習方式。即“學會學習”。學會學習是21世紀世界各國教學者的一致呼吁,也應當是大學生一致的追求和努力目標。
(2)活動的自主管理
對大學生來說,活動的自主管理是將日常生活活動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的管理過程。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既包括物質層面上的衣食住用行,也包括精神層面上的愉悅感和幸福感。近些年來,學者們的一系列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大學生群體的總體生存狀況是好的,但是也有部分大學生的管理自己的衣食住用行的能力逐漸在下降,因此,提升大學生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開始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課外活動便成為彌補日常生活活動單調枯燥的調劑品了。它主要在教師、輔導員的引導下,以學生自主開展活動為主,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外化為實踐技能。通過設定真實生活的場景為對象,達到學生與群體的互動合作,最終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管理的目的。
(3)心理的自我管理
大學生處在青春期的后期,其情緒體驗非常豐富而且波動較大,很容易產生許多不良情緒,導致學習效率、生活質量的降低,乃至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大學生個體的不健康心理,是由于一部分同學在生活中遭遇到的一些不愉快甚至是痛苦事情而沒有適時正當地排解而帶來的情緒體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負面情緒”。有關部門曾在全國范圍內,做了針對12.6萬名大學生進行的抽樣心理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有20.3%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恐懼、焦慮、抑郁和強迫等癥狀。在高校被迫退學的學生中,有多于一半以上的退學直接原因是心理問題,很多自殺和他殺現象的出現,也與不健康的心理和情緒有關。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大學生自主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只有帶著積極、正面的如自信、誠實、樂觀、進取、容忍、勇敢等心態去學習生活,才能在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調整自己,使自身和環境保持和諧的關系,從而在多元化社會中保持心理的健康發展,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二)學生群體的促進性自主管理
學生群體的管理也稱作學生組織的管理,這種學生組織的自主管理對高校管理工作有著重要的影響,學生組織包括班級組織、學生會組織、社團組織等等。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的自主管理,雖然是靠個人的自主管理得以實現,但這樣的管理又是在班級組織中開展的,并且只有在班級組織的管理中才能更有效地實現和開展。因此,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管理離不開學生群體的力量,而且在大學生自主管理的各個階段與方面,都離不開學生群體的共同努力,互相促進。學生總是在班級中成長成熟,通過個體目標的不斷實現,最終實現班級自主管理的總目標。學生個體的自主管理包含在學生群體的管理中,而學生個體對學生群體的管理又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當然,大學內部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自治,學生組織要在學校的統一管理和安排下實現學生對自我的管理,學生工作管理者與學生自主管理相結合才是學生自主管理的良好發展方向。
(三)教師的引導性自主管理
大學生雖有自主管理意識,但在某些方面還不具有完全獨立的能力,個人的觀念想法也不盡成熟,因此在決策、行動的時候不可避免出現盲目、片面等問題。從實際具體情況看,學生自主管理并非適用所有學生,輔導員可以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來開展管理工作。同時,輔導員可利用工作優勢、經驗、威信及班干部同學的帶頭作用,對學生自主管理的自主程度進行適當地控制,在大學生自主管理過程中進行適時正確的引導,在思想上、心靈上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輔導員也可以在管理中通過與學生的個別談話、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同學的自主管理狀態進行了解和把握,幫助學生對自主管理活動進行評估,適時地引導矯正,以實現自主管理的最終目標。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者在實施管理中,要明確管理權利,更要明確與之相對的責任和義務,只有真正將權利與義務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升生自主管理水平。
(四)成果的評價性自主管理
學者們對某大學實行的自主管理模式做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在實行大學生自主管理模式以來,大多數學生都基本達到自己所制定的目標;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適應了大學生活并能獨立生活;與周圍同學融洽相處,提高了交際能力;每位學生每學期至少參加了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并在多種多樣的社團與協會中充實了自我;學生能對自己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和調節,心理狀況較差的學生也能積極求助心理咨詢。“自主管理使得高校學生管理的水平得以提高,自主管理強調學生身心、品德、知識、能力的全面和諧的發展,通過學生認識管理自我的意義、正確分析和評價自己、樹立自主管理意識、進行自主管理活動、不斷發展完善自我。”[7]可見,自主管理模式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提高了學校的管理水平。學校和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管理外,還要定期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相互評價和輔導員評價。內容可以針對學生學習成績、生活表現等等,既要發揮學生的個人優勢,又要引導他們開展自我批評,從而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3結語:
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朝著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腳步前進,人類的管理也必然朝著民主管理的方向邁進。隨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進程的加快,人民群眾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模式將成為我國基層管理的有效形式。而教育從前是,今后也將一直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衡量標準。大學生既是大學的主體,也是大學的生存之根本。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把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需要當作第一選擇,把學生的正當利益當作第一要務,把學生的滿意當作第一標準。滿足學生成長需要和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是大學進行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參考文獻:
[1]胡錦濤.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 04 -25.
[2]郭昕.如何實現大學生自主管理[J].學習月刊,2008(2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6卷(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
[5]朱合理.大學生個體自我管理研究[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07
[6]趙俊峰,崔冠宇,彭雅靜.大學生自主學習及其與應對方式的關系[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4).
[7]郭昕,白婧靜.大學生自主管理范疇[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9(4).
[8]馬超.西方大學生自治的嬗變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6(8).
[9]奧爾特加·加塞特.大學的使命[M].杭州:浙江出版社,2001.
[1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石鑫:女,(1985.12--),山西朔州人,研究生,重慶大學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思想教育
陳蘭:女,(1965.7--)四川人,碩士研究生,重慶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