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暢,女,1986年7月。廣東工商職業學院教師。大學本科,學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中小企業管理。
摘要:馬太效應在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中無所不在,很多問題都可以用馬太效應來解釋,它給我們的高等職業教育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和穩步發展。我們只有充分了解馬太效應,認真分析馬太效應,利用他的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才能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健康、良好、有序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馬太效應;高職教育、發展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a)-0000-00
一、“馬太效應”的由來及發展
對于“馬太效應”一詞的說法,最初來至于來自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merton)首次用“馬太效應”來描述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于那些還沒有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
二、“馬太效應”對高等職業教育影響的具體表現:
1、“馬太效應”對高職院校教師的影響
(1)、馬太效應對高職院校教師本身的影響
隨著1999年高等職業院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職院校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由于大部分的高職院校都是由中職院校發展起來的,這就使得教學方式既不能沿用中職教學模式也不能沿用傳統的本科教學模式,必須要改革、創新、要形成自己獨有、符合高職院校本身的教學方式。因此,高職院校都在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如模塊教學、情境教學、項目化教學、工學結合等方式。對于那些有著多年企業工作經歷和高校教學經驗的教師而言,教學方式的轉變對于他們來說的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但對于那些剛參加工作沒有任何工作經歷的教師而言,這種新的教學方式還不能很好的適應,加上沒有外部的指導,往往是束手無策、心有余力而不足。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使得教師教學水平差距逐漸拉大。那些已經具備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對于各類獎項的需求度不是太大,但往往一些重要的獎項比如優秀教師、專業帶頭人、教學成果獎等稱號盡收囊中,由于青年教師的培養機制、激勵考評機制還不完善,而對于那些亟需這些獎項用來晉升職稱的初級、中級教師而言,獲獎卻難上加難。
(2)、馬太效應對高職教師教學水平的影響
同樣是由于高校的擴招,高職院校招手的學生大部分是普通高校落榜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基礎知識和主動學習能力較差。面對這樣的問題,高職教育的教學管理所遇到的困難就更多,付出的勞動也就更加艱辛。雖然教師們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去適應差異較大的學生,但效果不是很明顯。于是老師們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到了那些勤學好問的個別學生身上,課堂上的提問也成了這個別同學的專利;而對于那些基礎較差、缺乏學生主動性的大部分學生來說,老師往往采取的態度是不聞不問,聽之任之,導致這部分的學生成績越來越差,越來越缺乏學習的興趣,這就使得期末考試時高分很高,低分相當低的兩級分化。
2、馬太效應對高職教師科研上的影響
科研是中國社會發展和經濟開放的必然,是教育發展的基礎,更是教育發展的內在動力。特別是現在教師評職、評優都要在科研領域中有所成就。可見,科研在教師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高職院校的辦學歷史比較短,科研工作起步晚,底子薄,相對于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在科研的人力、物力、財力上均處于劣勢狀態,“馬太效應”在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中更多體現出它消極的一面。科研作為評價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眾多高職院校紛紛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和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研項目。但是由于科研本身評定政策的傾斜,高級職稱指標越發緊張。特別是現在高級職稱晉升需要申請人參與過省級以上課題且排名至少在前三位,但省級以上課題在申請時候明確要求主持人應具有副高以上職稱。這就使得高職院校大部分的老師都沒有這個資格。而高職院校新引進的教師大多學歷較高、科研能力較強,因此,大部分的省級以上課題都落到了這些已經具備了高級職稱的老師身上,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掌握更多優質科研資源、那些科研能力較弱但具備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往往可以掛名擔任主持人。問而對于那些高學歷、科研能力強、職稱低、資歷淺但熱愛科研工作的青年教師而言,能夠獨立承擔課題、獲得經費支持、取得科研成果可謂是難上加難,只能作為參與者和具體執行人。這樣高級職稱教師的科研成果會越來越多,而部分優勢青年教師已失去了這些機會。這些低職稱教師,即使做了大量實質性工作,也只是一些校內一般課題,取得的科研成果廖廖無幾,職稱晉升前景渺茫,嚴重地挫傷了青年教師科研工作的積極性。
三、“馬太效應”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具體影響
1、馬太效應對高職學生專業選擇的影響
目前,對于選擇就讀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于專業的選擇都是很麻木的,大都抱著當前比較熱門的、就業前景好的、容易就業的態度選擇的。據有關資料顯示:考生的第一志愿大多集中在移動通信、建筑工程、財務會計、動漫設計等熱門專業,而化學工程、物業管理、法律等專業則無人問津,招生出現了偏向兩頭的極度分化。使得這些熱門專業發展得越來越成熟,專業建設得更好;而其他非熱門專業則發展緩慢,專業管理差的情況。如果是因為社會的虛區域導致一批落后的專業淘汰是理所當然。但從社會就業方面來看,由于熱門專業畢業生較多,一般會在“市場上”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導致相當大的一部分同學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同時,企業方面也會相應的在薪酬待遇、工作環境、發展前景等方面相對較差,反之,像那些出現冷門的化學工程、物業管理、法律等專業由于社會需求量較大,一些大型化工企業和基層法律單位和新建小區往往為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而犯難。大大加強了“馬太效應”的積極性。
2、馬太效應對高職學生專業學習的影響
走進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都基礎相當,成績相仿,但進入學校后由于學習環境和個人心態的影響會出現比較大的差別。大學學習與學習氛圍和專業興趣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個人規劃和目標比較明確,在課堂上積極主動,思維活躍,不懂的及時跟任課老師進行交流,常常得到老師的表揚,得到老師的關注;反之,一些同學對于專業不感興趣,僅僅是因為熱門專業才選擇的,常常在課堂中表現為注意力分散,不認真聽講,不善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得過且過,這樣難以得到老師的關注,漸漸的他們失去了學習興趣,加深了他們的自卑感,消磨了他們的自信心。
3、馬太效應對高職學生政治思想生活方面的影響
當我們學期末進行獎項統計時不難發現,各種獎項都不外乎是同一些人,獎學金、優秀學生等各種榮譽獎項和各種比賽獎項都被他們盡收囊中,反之一些同學一學期,甚至一學年都收貨不到任何獎項。這樣一來,部分不同學都失去了學習興趣和參加各項活動、比賽的興趣和熱情。
4、馬太效應對高職學生就業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高校連年擴招,每年畢業生人數也連年增長,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下降,就業問題比較突出。在這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馬太效應”表現出一種冰火兩重天的兩級分化現象。一般來說,一些優秀企業一般情況下都會優先考慮學習成績優秀、獎學金獲得者、榮譽證書、獲獎證書、在校期間擔任學校干部、班級干部、優秀畢業生、家庭背景等要因素。這些學生就會成為企業競爭的對象,而那些條件一般,家境一般的學生則面臨就業難的問題。形成優秀的學生供不應求,資質一般的學生供大于求的兩級分化現象。
四、馬太效應對高職院校影響的解決辦法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生力軍,要推動它健康、快速的發展,必須認真分析客觀規律,充分利用“馬太效應”發揮其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學校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搖籃,老師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引路人,在教育情境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老師應當把“關愛所有學生”作為一種教育觀念、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不但要愛“尖子生”還要愛“后進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老師和學生要共同勞動,要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的師生關系、克服偏見、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想盡一切辦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他們的潛能。在各種政治思想生活中要為不同個性特點和特長的學生設立相應的獎項、盡可能多大讓某個方面有優勢、相對以前有進步的學生也能得到相應的榮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促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充分發揮。讓他們學會做事,做人。
2、開展科研工作,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科研團隊,單憑個人單槍匹馬是干不成大事的,也因為一些省級以上課題的主持人必須要有副高以上職稱。高職院校本身在科研方面比較薄弱,這就必定要把高職稱和科研能力強的低職稱老師團結起來,特別是在申報高級別項目上就更要要續發揮團隊作戰的能力,走出科研的局限性,主動加強與校外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協作,組建一支年齡、學歷、職稱結構合理的科研團隊來減弱“馬太效應”對高職科研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3、國發【2005】35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業人才。”這是我國政府從宏觀上為職業教育確定的職業定位。對于我們高職院校的每一位同學來說,都必須按照自己自身的實際情況,來規劃未來的職業定位。認真思考分析以下三個問題:我到底想干什么?我到底能干什么?我到底為什么這樣干?找出未來職業的出口,讓自己的能力發揮出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西武。機械工業出版社 《馬太效應:從成功走向成功的捷徑》
【2】周太軍,呂菊芳。高等教育中的馬太效應探析【J】。黑龍江教育,2006(12):11-12.
【3】沈建國。高職教育中的“馬太效應”探析【J】。成人教育,2006(12):43-44.
【4】宋嶸嶸。論高職院校科研工作中的“馬太效應”【J】。教育與職業,2008(35):54-55
【5】李洪榮,張排房。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與舉措【J】。江蘇高教,2008(2): 131—132
【6】鄧祖波,郭祖全。論矛盾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網絡 財富,2009(6)105—106。
【7】蔡軍,殷莉。 “馬太效應”在教育中的表現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