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以麥克道威爾和他的鋼琴作品《森林素描》(Op.51)為例,首先是詳細《森林素描》作品簡介,然后對其作品的風格特征、內在統一性分析,最后在音樂創造中的表現手法以及音樂形象進行分析,使我們都可以對這部作品有一個整體進行了解與認識。
關鍵詞:麥克道威爾;《森林素描》;音樂風格;音樂形象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a)-0000-00
1《森林素描》作品簡介
《森林素描》創作于1896年,是麥克道威爾晚期鋼琴套曲的杰出代表。當時作者旅居美國波士頓,有感于優美的森林景色,繼而用優美的詩篇通過鋼琴的形式將其保留了下來,一共由十首小品構成,每一首篇幅短小精致,有對美麗景色的描繪,也有借景抒情的感懷,演奏時間為一到三分鐘不等。
2《森林素描》風格特征
因受到舒曼、格里格等人的影響,麥克道威爾對鋼琴小品的創作有著特殊的熱情。這一套《森林素描》創作于1896年,是其晚期創作的杰出代表,在十首小品中,既有寫景也有寫意,受標題音樂的影響,麥克道威爾為每一首小品都加有標題,使我們對音樂的理解更為清晰。不管是強調刻畫景色,還是強調借景抒懷,都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大量表情術語的運用和力度范圍的擴展使樂曲的情感表達豐富而濃烈,多首作品中歌唱性的優美旋律令聽眾耳目一新,回味無窮。
另外,大量不協和和弦和變化音的運用也為樂曲增添了色彩性,而這些特點都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典型特征,因此《森林素描》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特征。
麥克道威爾對民族音樂創作的關心和熱情也在他的作品中有所體現,如《印第安小屋》,這是一首描寫印第安民族安葬部落酋長時所唱的挽歌,麥克道威爾從中受到啟發,采用七聲音階創作了此曲,旋律有微小的波浪型起伏,但總體以下行為主,音程多為小二度和小三度,印第安民族風味十足,因此在此作品中民族主義特征也有所體現,可以說《森林素描》是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相結合的產物。
3《森林素描》中的音樂基本表現手法及音樂形象的素質
受標題音樂的影響,麥克道威爾為《森林素描》中十首小品都添加了標題,直觀地定位了每首樂曲的音樂主題形象。其中有對自然風光的描繪,也有借景抒懷的情感表達,下面通過音樂表現的基本手法對每首小品的音樂形象進行簡要地分析和解讀。
《致野玫瑰》是整套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一首,整首作品音域跳動不大,集中在中高音區,音色清靈明亮,仿佛玫瑰花瓣上滾動的露珠,晶瑩剔透。東方五聲音階般的優美旋律呈波浪式進行,結合2/4拍流動的八分音符,親切而恬靜。調式采用了明朗陽光的A大調,仿佛沐浴在陽光下的玫瑰在隨風舞蹈,嫵媚動人。
《鬼火》是一首靈巧奇幻的作品,樂曲音域范圍較大,3拍子連續跳動的16分音符,就好像一團團鬼火在黑夜里無聲的舞蹈。調式采用色調暗淡的f小調,加上大量變化音的使用,將鬼火那種奇幻、詭異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
不同于前兩首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故地重游》更像是一段回憶的獨白。樂曲采用4/4拍舒緩綿延的節奏,主旋律在兩個八度內波浪形發展,每一個音都好似有著回聲倒影般,音色悠遠而寧靜。復調的創作使音響效果飽滿豐富,調式采用油畫般的A大調,仿佛在故地漫步中優雅的找尋過往的影子。
麥克道威爾筆下的《秋天》不是那種秋風蕭瑟,洋溢著淡淡憂傷的季節,而更多地是生機勃勃碩果累累的欣喜。6/8拍的上行旋律和跳動的音符像林間小路駛來的馬車,歡快雀躍。中段2/4拍復調般的旋律將情緒帶入了些許寂寞,好像是對席地落葉花開不在的感慨,但是不多久就從低落情緒回到了最初的歡欣。調式采用了果實般金燦燦的A大調,將五彩繽紛的秋季景色畫卷般地鋪展開來。
《印第安小屋》是作品內獨具特色的一首,采用3拍子的舒緩節奏,樂曲由兩段構成,第一段鏗鏘有力,象征著印第安民族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第二段曲調采用了印第安部落安葬酋長所唱的挽歌,悲戚哀傷,中音區八度的旋律進行模仿男聲齊唱,每小節第二拍的和弦就像為旋律伴奏的鼓點。調式選用象征奮斗抗爭的C小調,像黑白電影一般,將那個距離我們很遙遠的民族傳奇放映在眼前。
接下來又一首寫景的優美作品,作者初見蓮花有感于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純潔,于是創作了這首《致睡蓮》。樂曲采用三行譜表,集中在中高音區,2/2拍均勻流動的節奏和搖擺似的旋律進行仿佛和風輕輕搖曳的蓮花,柔美而夢幻,調式采用清新明朗的#F大調,仿佛是用音樂勾勒而成的一幅水墨畫。
《黎瑪斯叔叔的故事》是一首非常幽默詼諧的小品,取材于作者最愛的一本童話故事。樂曲采用歡快律動的2/4拍,溫暖親切的F大調,結合上行下行跳動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生動地描繪了一個憨態可掬和藹可親的大叔形象,其中旋律快速上揚的32分音符就像是黎瑪斯叔叔極具感染力的笑聲,形象至極。
《荒蕪的莊園》三段式的旋律分別采用了#f-#F-#f的同主音大小調,中音區音域為主,開始的旋律深沉寂靜,仿佛廢棄荒蕪的莊園靜靜地立在叢林之中,中段轉為大調,昔日莊園繁華的場景好像在遠鏡頭的拉近,但是那只是一段塵封的往事。再現回歸暗淡憂傷的#f小調,鏡頭再次回歸殘破敗落的莊園,大小調色彩的轉變,使樂曲仿佛在記憶和現實中不斷重疊。
《牧場的小河》采用3拍子圓舞曲般優雅的節奏,連續不斷的三連音就像是潺潺流動的河水,音樂清脆悅耳。中段轉為略帶神秘的e小調,連續重復的16分音符就像水面旋著的水渦,左手跳動的音符是一條條歡樂的小魚,在為我們展示著這個無比歡樂的水中王國。
最后一首《日暮敘語》是前九首作品的集合,出現了許多與其相似的主題(前面曲式分析中有提到)。它最突出的特色在于中部,采用了附附點的節奏,音樂堅定,鏗鏘有力,仿佛一種對美好明天的期待和向往。首尾旋律交相呼應,建立在小調上的音樂流動緩慢低沉,縈繞著日幕低垂夕陽西下的哀思。
參考文獻:
[1]理查德·鮑勃著、蔣曉蘇編譯.《美國最卓越的鋼琴家愛德華·麥克道威爾》,《齊魯藝苑》.1998年第4期.
[2]夏洛特·弗里比斯著、周立盧光譯.《美國印第安人音樂》,《民族譯叢》.1987年第1期.
[3]畢玲.《由中國鋼琴教材選擇麥克道威爾所引發的的思考》.《樂府新聲一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4]陳驀.《麥克道威爾鋼琴套曲<森林素描>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