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大大提高人們的辦事效率,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對人的一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為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小學生的自制力不高,注意力難以集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加強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注重引導,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首先闡述了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需要營造一定的環境的必要性,并且分析小學生目前習慣欠佳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小學新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供廣大同仁借鑒參考。
關鍵詞:小學新生 行為習慣 養成教育 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a)-0000-00
眾所周知,在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的一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學生自制力較差,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存在一定的難度。如何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已經成為廣大小學工作者共同探討的話題,本文就筆者自身的工作出發,對如何促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出了幾點自己的拙見。
1 營造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環境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教育最為關鍵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可塑性非常強,尤其是對于小學新生來說,對一切事務都充滿了好奇,如果教師充分利用小學新生的這一心理,引導學生培養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小學新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環境對人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講,環境對小學新生行為習慣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所謂“孟母三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逐漸形成與發展,大都實在學校與家庭這兩個大環境的影響下進行的[1]。因此,在學校方面,教師應該認真分析學生所處的環境,分析學生所處環境中不利于學生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地方并加以改善。要在學生中形成良好的風氣,努力讓學生在求學之初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家庭方面,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關心和幫助,多關注孩子,當然,這里所指的幫助并不是一味的去溺愛孩子,讓孩子過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而是父母不能整天忙于工作而對孩子不管不顧,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要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對孩子在家里的不良習慣要及時發現、及時指出,并幫助孩子改正,讓孩子在家庭環境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出良好的行為習慣。
2 在班級內建立相關的制度
對于小學新生來說,辨識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弱,要想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們確定什么是良好的行為習慣,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做出相關的制度來約束學生的行為。比如,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能做小動作,要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書寫要整潔,讀書時眼睛不能離書本太近,要早期早睡等,這些制度要盡量詳細,要貼在教室中顯眼的地方,以便于讓學生們牢記這些制度,時刻約束自己,改正不良行為習慣。在不同的時期,小學新生的不同學習階段,其相關制度也應該不同。在學生入學的適應階段,主要是培養小學生熱愛學習的習慣,不要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對學習產生厭惡感,當學生適應小學的日常生活后,則應該注重對學生更多方面行為習慣的培養[2]。其次,還應該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在學生當中起到模范的作用,讓學生去模仿,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些名人的故事,讓學生向這些人看齊,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3 從不同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3.1 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首先,要培養學生寬容他人,團結友善的習慣,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他的日常生活習慣。康德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惟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道德法則既是康德哲學的基礎,也是他成功做人的基礎。因此,可以通過給學生們講解一些名人傳記來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一個引導,讓學生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
其次,要培養小學生堅持不懈、敢作敢當的做事習慣。小學生的年齡正處于身體和心理逐步發展階段,其辨識事物的能力還不成熟,尤其是做事時缺乏自主性、缺乏持之以恒和敢于承擔責任的精神支撐[3]。持之以恒、獨立自主、責任心強是人一生必備的良好行為習慣。因此,要一切從點滴做起,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正確的做事原則是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比如,很多學生都喜歡做容易做的事情,性格上的推卻、避讓心理便會驅使他們避難求易;再如,有些學生做一些數學難題的時候,容易半途而廢,不能求思進取。這些現象都得老師運用合適合情合理的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
3.2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小學新生的學習能力還不是非常強,只有經過預習,才能夠讓學生提前發現問題,在課堂上帶著問題聽課,在課后解決問題,這樣能夠大大激發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布置一些需要學生實際操作的內容[4]。例如,在講到《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提前準備好若干長方形紙條,在預習的過程中折出不同的分數來體驗分數的意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自學探究的能力。
再者,要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習慣,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對于問題的看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互相溝通,拓展自己的思維,教師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當遇到有爭議的地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分組進行討論,最后,每個組推選出一名代表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充分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
4 結語
培養小學新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細心觀察學生,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增進與學生們之間的感情,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在自己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們對于自己信任感,讓學生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做人做事與日常生活的行為習慣,既是素質教育改革逐步完善的具體體現,又是小學生的人文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閻海全.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05:61.
[2]毛智君.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J].甘肅教育,2011,06:18.
[3]于興東.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實踐與探索[J].科學教育,2011,02:55-56.
[4]肖冬梅.小學新生行為習慣培養[J].大眾心理學, 2006,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