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13CTY022)
摘 要: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開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資金短缺,師資不足,場地匱乏,自然條件惡劣,思想觀念落后。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和訪談法,從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設置和實施現狀出發(fā),找出問題,并且從課程設置的內容和實施的方法上提出可行性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體育課程設置與實施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a)-0000-00
前言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小學體育教育是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農村在校生占我國在校生人數的70%以上。[1]如何開展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關系到農村中小學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和我國新一代國民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然而農村體育教育中存在著各種困難,資金短缺,師資不足,場地匱乏,思想觀念落后等。雖然國家一再加強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的重視,但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很難按照預期目標完成。這些困難有些是由于自然和歷史等原因造成的,短期內無法得到解決的問題,有些是由于傳統(tǒng)思想和制度造成的。
1研究意義
為了更加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國借鑒歐美國家中小學體育課程設置與實施的經驗,開啟了新的教育改革。改革規(guī)定,今后國家不再制定統(tǒng)一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取而代之的是課程標準,課程標準也不再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進行具體的要求。【2】因此地方學校具有了對課程設置和實施的巨大自主權。圍繞此精神,在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中,各個地方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特點,安排符合當地實情,且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課程和實施方法。
2 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設置和開展的現狀分析
2.1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內容設置情況
根據實地訪談考察發(fā)現,目前我國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內容設置仍然延續(xù)多年以來的老套路,課程設置多以跑步等田徑項目、體操和部分球類,同時部分單位還開展隊列練習、跳繩和毽球等借助簡單器械完成動作的體育項目,教學內容陳舊、缺乏趣味性,讓部分學生產生誤解和抵觸情緒。在考察中還發(fā)現,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內容中都缺少理論課程的安排。
2.2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開展情況
國家對中小學每周體育課時的規(guī)定是:小學 1-2 年級為每周 4 節(jié)體育課,3-9 年級為每周 3 節(jié),其他年級不變?!?】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農村中小學都有正常開設體育課程,課時上大多數單位都是每周2節(jié),只有少數學校體育課程達到3節(jié)及以上,且有部分體育課程被其他課程占用的情況。
教案是體育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依據,調查中,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教案書寫率較低,上課缺乏指導依據,且課堂組織較差,課堂混亂。
3 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開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 農村中小學體育投入經費主要靠國家撥款,經費來源短缺,并且體育教學投入占比在學校資金預算中占比極少,造成體育場地不足,器材簡陋,與國家要求和標準相去甚遠,無法滿足日常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的體育訴求。
(2) 由于自然條件較差,工資待遇較低,思想觀念落后等問題,造成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地位不高,教師數量不足,整體理論和實踐素質不高,年齡較大,缺乏先進的與時俱進的體育知識,體育課質量無法得到保證,且容易造成體育教學的負面影響,形成惡性循環(huán)。
(3) 由于受到傳統(tǒng)觀念和升學壓力的影響,學校領導、家長、學生忽略體育運動的重要性,認為體育課可有可無,忽視體育課程開展。
(4) 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內容老套陳舊,仍然以田徑、足、藍、排等傳統(tǒng)教學項目為主,但又缺少合格的器材和正規(guī)的場地。缺乏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無法滿足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需求。
(5) 缺少展示平臺。無法滿足學生展示自我的夙求,課程評價不合理(多以出勤率作為課程評判標準而不是以理論知識和動作技術為標準),給學生造成“體育課學了也沒用,報個到就行了”的錯誤觀念。
4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設置和開展的對策與建議
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開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客觀和主觀困難,這些困難中有些是短期內無法改變的,而有些問題是可以通過特殊方式克服的,農村中小學在體育課程設置與實施時要按照一定原則制定適合自身條件的新式體育課程和實施方法。
(1) 經濟性原則。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經費短缺,要盡可能的運用最少的經費,達到最理想的成效,在體育課程設置中應盡量考慮那些需要投入資金少,場地便利的體育項目,例如徒手的武術套路、體操、體育舞蹈等。
(2) 創(chuàng)新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呼喚創(chuàng)新,加強傳統(tǒng)田徑和球類項目的設計和改造,使之生活化,游戲化,增強學生興趣。例如將其結合成定向越野,既滿足鍛煉身體的需求,又滿足學生好奇心和新鮮感。
(3) 因地制宜,開發(fā)具有當地特色的校本課程。新世紀初,教育部制訂并頒布了中小學新的《體育與健康標準》,校本課程就是以學校為課程編制主體,自主開發(fā)與實施的一種課程,校本課程開發(fā)對追求教育個性化、滿足學生實際需要、解決學校實施國家課程的困難方面具有現實意義?!?】例如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這些地區(qū)的農村中小學可選擇性的開展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課程,既能豐富體育課堂,增強學生身心健康,又能傳承和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例如在多山地區(qū)農村中小學可開展登山運動,多湖泊河流地區(qū)開展游泳和劃船運動,多森林地區(qū)開展野外生存課程,走出“城市中心”的誤區(qū)。
(4) 改變學生家長以及學校領導對體育課不夠重視的陳舊思想,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為農村體育教師提供適當的培訓機會,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為課程的開展提供可靠地執(zhí)行力。適當提高農村體育教師待遇與表彰,調動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5) 為農村中小學學生提供展示體育才能的平臺,一方面開展單項體育競賽和運動會,另一方面采用合理的體育課程評價標準,使學生感受到體育課程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 于向.浙江省農村普通中小學體育現狀調查與發(fā)展對策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7.
[2] 張翔. 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對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9.
[3]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4] 趙文韜. 四川甘孜藏區(qū)中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5] 謝長林. 對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
作者簡介:聶曉梅(1990.10),女,湖北人,牡丹江師范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