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帥把4月30日稱為“拍電影以來最黑暗的一天”。那天《闖入者》首映,全國排片率1.6%。同一天上映的偶像電影《何以笙簫默》,排片率在30%以上;《速度與激情7》已經上映第19天,排片率依然有近15%。
王小帥無法接受。當天傍晚便在微博發布聲明,表達了自己的不滿:“現實情況之嚴峻、排片量之少、排片場次之邊緣,都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誰也沒料到,這番訴苦反倒成了《闖入者》的最佳營銷——當晚,范冰冰、姚晨、高圓圓等明星、電影人轉發了這條微博。接著,很多影院增加了排片率,萬達、金逸等院線直接表示要“力挺”。5月2日起,萬達院線要求旗下影院增加《闖入者》排片,至少每天3場。但更多的院線對這樣的“撒嬌”并不買賬:“不是不支持,我們也要活!”話語中的委屈不比導演少。
對此,王小帥的妻子、《闖入者》制片人劉璇把桌子敲得嘣嘣響:“誰錯了?我沒有辦法解答這個問題。影院錯了嗎?沒有。觀眾也沒有錯啊。我只知道不是影院的錯,也不是觀眾的錯。但排片肯定是不合理。”
過去,王小帥對電影市場的商業化一直頗有微詞。
對于自己的第12部作品《闖入者》,他認為,“故事是很接地氣的,老百姓是很能夠關聯到自己的,而且起碼能看得進去。”這不光是王小帥自己的看法,投資方、宣傳公司也有共識。
光合映畫是《闖入者》的宣傳公司,這是王小帥的電影第一次邀請專業的宣傳團隊。《我11》時,宣傳單一,除了靠微博,幾乎沒有其他渠道。這回,全國路演、微博話題、預告片、發布會,看上去,該有的都有。
片方和發行方原本盤算,首映爭取5%的排片,再靠口碑、宣傳,爭取沖到10%,照光合映畫負責人陳舊的估計,票房也許可以做到2000萬。然而在上映當日,全國排片率1.6%,票房僅為45萬。
院線就像超市哪個好賣擺那個
現實情況是,五一檔這類節假日是影院爭取營收的最佳時期,把寶押在那些明顯好賣的電影上,顯然更合情理。
廣州華影青宮電影城市場推廣經理楊桁把影院比作超市:“一般貨架上至少擺五個東西,每次補貨都被賣空,你是不是要在旁邊備一箱貨?如果擺在那里,一整天都沒賣出去一個,說明那個東西是不受歡迎的。”
影院負責人隨時監控,每天調整第二天的排片,通常依照當天的票房和預售情況,從上座率最好的電影排起,保證它們的黃金場次,依次排完,有空檔再由不那么好賣的影片填滿。
有些影院有公式計算:一個電影的票房占比(即單片票房收入占影院總票房的百分比)除以場次占比(即單片場次數占總場次數的百分比),如果大于1,表明有得賺,那就多排。
“比如《速7》明6日是21%/17%(也就是說,用影院17%的資源,創造了影院21%的收益),大于1,就會多增加場次。《闖入者》6日的數據是3%/7%,虧了,7日就變成了1場。”大地數字影院番禺潮流匯店店長梁海濤說,該影院從5月9日起,不再放映《闖入者》。電影的口碑、王小帥的呼吁以及明星的站臺起了效果,《闖入者》的整體排片上升了。比如廣州的影院,從4月30日到明3日,《闖入者》只有30到40場,4日到8日明顯增多,最多的一天116場。
但這并非出于對王小帥本人的支持或者對觀眾口碑的認同,影院的邏輯還是市場邏輯:五一假期三天過去了,幾部“主流大片”勢頭已過,《闖入者》的上座率、票房、口碑都好,排片自然要增加。
前有《速7》,后有《復2》
資深影人高軍把選錯檔期看作《闖入者》“營銷上最大的問題”。“這種主打情懷的文藝片,在黃金檔期的話,會被進口大片和國產商業大片壓得喘不過氣來。”
王小帥和劉璇原本考慮過,2014年9月從威尼斯回來,10月就上映,像《白日焰火》那樣,趁熱。但那時,正式的宣傳還沒開始。2015年春節前,光合映畫接下了《闖入者》的宣傳。春節檔競爭太激烈,到了4月中旬,宣傳差不多了,《速7》來了,5月中旬,又有《復仇者聯盟2》,再往下,又到了競爭更激烈的暑期檔。
但王小帥沒料到:一部《速7》,在中國的大銀幕上停留了一個多月,票房連創紀錄。《何以笙簫默》《左耳》又吸納了大部分的80后、90后,而他們,正是現在中國電影觀眾的主流。對他們來說,《闖入者》這樣的嚴肅電影、文藝片,根本不是首選。
王小帥一度認為,可以把那些大家以為不看電影的人,“40后”“50后”“60后”,重新叫到電影院里來:“實際上是在把電影的盤子做大,而不至于都是同質化的電影。”
5月10日母親節前,《闖入者》推出新海報,大字寫著:“和媽媽一起看《闖入者》。”
母親節當天,《闖入者》的票房僅為60萬。要靠一部片子,把年長的觀眾帶到電影院看電影,顯然不太可能。
只能犯罪,不能文藝
《觀音山》《白日焰火》《萬物生長》宣傳時,都明確拒絕把自己定位成文藝片。陳舊也是《白日焰火》宣傳的負責人,他很清楚,這幾年缺乏明星主演的文藝小片,票房過1000萬的沒幾部,《闖入者》宣傳時得把這個標簽摘掉,否則只會讓主流觀眾敬而遠之。
《白日焰火》被包裝成一個犯罪愛情故事,《闖入者》最終被定位為“犯罪劇情片”而非驚悚懸疑,因為劉璇認為《闖入者》不夠懸疑也不夠驚悚。
《闖入者》的演員陣容不錯:實力派老演員呂中,加上馮遠征、秦海璐、秦昊,沒有一個是小演員。而影院看重的卻是流行的偶像、明星。重慶UME影城渝中店業務部副主任席堃事后了解《闖入者》在重慶的地面活動:書城分享,和影院在同一家商場。但這么文靜的活動很容易就被蓋過去了:《何以笙簫默》主創黃曉明、楊穎、楊冪也在重慶進行了落地活動,“現場人氣相當之高,場面幾近瘋狂”。
“《白日焰火》我們做了很大的渠道曝光,是在文藝片里做得比較好的。但是《闖入者》我們想做都做不了,把呂中抬出來根本沒人認。秦昊、秦海璐只是客串的角色,也不符合商業電影市場的需求。”陳舊很無奈,最后,“唯一可以拿出來放大的就是‘闖入者’這三個字。”
而那些把首映排片當作押注的影院經理,特別看重上映前一周的傳播效果,結論是:《闖入者》上映前,公交車站、地鐵根本看不到海報,網上聲音基本沒有,去看百度指數、微博、朋友圈,很少有^在討論。
陳舊很快找到了反駁的例子:“有很多驚悚片前期宣傳都沒怎么做,但院線排了三五個點。”
至于那些大面積的宣傳覆蓋,“文藝小片”根本拼不過“商業大片”。
陳舊想:實際上,在那些院線心里,已經宣判文藝片死刑了。
光合映畫做過很多文藝片,成功、失敗的案例都有。“大家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票房都不太高。這么多年,尤其是文藝小片,我們只是知道怎么樣一定不行,但怎么樣又行?誰都心里沒底。”
誰來拯救文藝片
萬達、金逸等商業院線中的“長線放映”,聽上去像文藝片們的好出路。
但《闖入者》開始做長線的背景是:5月12日《復仇者聯盟2》上映。
“也只有長線放映的空間了”,高軍介紹,長線放映應該是選擇有效的城市、有效的銀幕做長線的放映,形成口碑以后,再鋪開,“而不是說排片遇冷以后,才做長線。長線不是將就出來的,是提前確定好的。”
藝術院線,是另一條出路。“現在問題是,所有的東西都在同一個貨架上銷售,沒有細分。”劉璇也借用了超市的比喻,“文藝片應該有一個專門的地方。”
北京萬國城百老匯電影中心算是“專門的地方”,它是中國目前為數不多的藝術影院。《闖入者》首映日,它排了三場,占比15%。觀眾也比一般影院多,上映前幾天的平均上座率,都是影院最高。最高點在5月2日,排了5場,占比25%,上座率達到59.05%,票房11610元。
對更多大眾化、規模小的影院來說,拯救文藝片,既不是他們的義務,他們也沒有分散風險的足夠能力,顯然只能把寶押在更保險的電影,比如那些投資巨大、明星云集的商業大片上。
王小帥發出聲明的第二天,5月1日《闖入者》的票房達90萬,是首日的兩倍。2日和3日,票房都超過百萬,此后每日票房,都不過百萬。和如今動輒上億票房的商業大片相比,這個數字顯然小得可憐。
5月12日,中國電影市場迎來了《復仇者聯盟2》,排片率達67.92%。在絕大部分電影院,《闖入者》已被下線。
“這不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的問題,這是一塊牛排和一塊蘿卜干之間怎么互不干擾的問題。”王小帥說。
(據《南方周末》,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