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49年到1959年,中國每年國慶都有閱兵。1960年9月,本著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中央決定實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緣故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國連續24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
1984年國慶35周年時,根據鄧小平早前的提議,舉行了恢復閱兵后第一次大型的國慶閱兵。再接下來就重新回到了逢10年一次閱兵的規律:1999年建國50周年閱兵一次,2009年建國60周年閱兵一次。如果按照10年一大慶的規律,那么下次閱兵應該是在2019年舉行。
然而,據媒體報道,1月22日在北京“兩會”政務咨詢會上,公安部副部長、北京市公安局局長傅政華透露,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將在北京舉行。香港《東方日報》報道稱,由解放軍四大總部和陸海空二炮部隊,以及北京軍區軍官組成的閱兵籌備指揮部,已進駐北京郊區小湯山,并由新上任的北京軍區司令宋普選上將具體負責。一般認為,宋屆時將出任閱兵總指揮。
首次非國慶節閱兵目的何在
那么,中國為何要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時舉行這樣的盛大閱兵呢?這背后的政治考量是什么?
一、展示中國軍事實力。軍事實力是現代國家競爭到最后的硬實力。當前,大國博弈已經到深水區,大國之間可以妥協和騰挪的空間已越來越小。體現在具體的國際事件上,如美俄、歐俄因烏克蘭問題撕破臉,再如在貨幣戰層面各國互不相讓等。在這種背景下,作為世界大棋局上的最重要棋手之一,中國是到展示軍事實力的時候了。
通過閱兵,我國可以向世界展示人民解放軍的軍容、軍貌、軍心,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國的軍事裝備實力。有了這些硬實力支撐,才能在國際博弈中讓對手心有忌憚,才能讓伙伴安心合作跟隨,才能在戰略博弈時讓形勢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二、震懾日本,向世界宣示中國維持戰后世界秩序的堅定決心。近些年,在美國重返亞太遏制中國戰略的支撐下,日本對華越來越猖狂,不但將中國領土釣魚島“國有化”,還試圖否認歷史,否認對華侵略,并有再次走向軍國主義道路的跡象。對于日本的猖狂表現,近幾年美國采取了默認和支持的態度,美國甚至幫助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如果不出意外,日本將會進一步修改和平憲法,推動國家正常化。
這些動作表明,日本是在試圖顛覆二戰后的國際秩序,試圖改變日本的戰敗國地位。
如何遏制這些瘋狂企圖?只能通過展示自己的軍事能力,來向日本表明中國的態度和決心,讓日本知道事關中國的戰后秩序絕不容許改變。
三、向國人展示我軍的軍容、軍貌、軍心、軍備,凝聚國人信心,增加自豪感。反腐兩年多,成果豐碩;整風兩年多,成效顯著。過去兩三年,國家面貌有了一新的感覺,老百姓對政府的信心有了不小的提高。在這種背景下,需要一些提振人心的事件發生,來提升國人的凝聚力,增加自豪感。大眾也許對特別專業的軍事知識不清楚,但大家都喜歡看閱兵,喜歡從閱兵式上看到保家衛國的先進裝備和軍紀嚴明的軍隊,有這樣的軍隊自然就能增加信心。在中國深化體制改革、經濟結構轉型時期,這種對國家的信心和自豪感尤為重要。
四、向腐敗分子展示,除了紀委、政法系統這兩個“刀把子”外,解放軍這個“刀把子”也牢牢地掌握在黨和人民手中。政法系統、軍隊系統,本質上都是“刀把子”。有了紀委這個黨的“刀把子”,以及政法系統、軍隊這兩把國家的“刀把子”,三把刀就能形成合力,就能穩住國家大局,掃除國家蛀蟲,震懾腐敗分子,就能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保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得以實現。
哪些新式武器會出現
海軍少將尹卓表示,一般閱兵展示的都是已經服役的裝備,并不會把最新型的武器拿來展示,這是各國的慣例。因為新裝備受閱需要進行反復訓練,參加受閱儀式不但會有損耗,并且可能造成泄密。因此,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出現在本次閱兵式上的可能性將比較小。殲-31隱形戰機入列受閱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因為它還在研制中,且架數比較少。
而殲-15艦載戰斗機亮相閱兵式則有一定的可能性,該機已經是成熟的訓練裝備。但殲-15的訓練任務非常重,若拿出多架飛機進行受閱訓練,飛行員原本的訓練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此外,大閱兵若有陸軍方隊,99改式主戰坦克應該會亮相。此外,韓聯社認為,不排除中俄兩軍共同參加的可能,屆時中國的殲-20和俄羅斯的T-50有可能同時飛過天安門廣場。
臺灣《旺報》回顧歷史說,大陸1951年的閱兵是“騾馬化”向“摩托化”發展的關鍵,防空部隊首次亮相;1953年火箭炮兵首次出現;1954年開始出現傘兵部隊,且是騎兵部隊最后一次接受檢閱;1957年大陸國產噴氣式轟炸機、殲擊機首次接受檢閱;1958年的民兵方隊規模空前;1959年參加典禮人數達70萬人。報道說,1984年是改革開放后首次恢復閱兵,戰略導彈部隊首次向世人亮相;1999年包括陸、海、空、二炮、武警和地方武裝,代表大陸武裝力量構成的所有成分。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你期待哪些武器出場?環球網的調查結果顯示,99式改主戰坦克、直-10武裝直升機、東風-41洲際導彈、殲-20等位居前列。網民還期待,抗戰老兵方陣(乘坐敞篷車)能夠亮相。
香港“now新聞臺”說,距離上次國慶閱兵已經6年,中國軍事發展一日千里,估計閱兵會有大量新軍備和武器登場,當中最受關注的非殲-20隱形戰機莫屬。中國自主研制的大型運輸機運-20則是另一個焦點。陸軍方面,99式改主戰坦克及拍檔04A式步兵戰車可能同步登場。至于海軍,除了鷹擊-18重型反艦導彈及殲-15艦載戰斗機這些王牌外,還可能出動紅旗-9遠程防空導彈。空軍方面,除了曾在珠海航展亮相的攻擊-1無人機外,戰機殲-10B、殲-11B、空警-500預警機及轟-6K巡航導彈轟炸機預料都會一一登場。
德國全球新聞網1月29日報道稱,2009年的中國大閱兵曾展示52個中國制造的武器系統,這次,中國展示的武器預計更加現代化,包括一些超級武器。
“史無前例邀請外國首腦”系誤讀
早在1月28日,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就預計俄總統普京將出席中國閱兵式,韓國總統樸槿惠也會出席。另外,上合組織國家和一些歐洲國家領導人也將收到邀請。
不少媒體強調這次閱兵“史無前例邀請外國首腦”。但實際上,在中國從1949年至2009年舉辦的14次閱兵儀式中,外國首腦貴賓多次出席閱兵儀式。
1949年10月1日,時任蘇聯駐華總領事齊赫文斯基受邀觀看開國大典。1952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3周年的慶祝典禮,正在我國訪問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總理澤登巴爾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看閱兵式。
1954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5周年的紀念日。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受邀出席閱兵儀式,到天安門觀禮臺觀禮。與此同時,參加觀禮的還有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及其他國家領袖。1959年10周年慶典時,赫魯曉夫、蘇共中央書記蘇斯洛夫、越南勞動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胡志明、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金日成等多位外國首腦人物受邀出席觀看閱兵儀式。據外交部門公開資料顯示,當年前來觀禮的外賓有1981人,上天安門城樓的有292人,包括中國領導人和外賓在內的主席臺人數達到80人。
外交部前禮賓司代司長魯培新分析,對于2015年“首次有外國首腦參與閱兵儀式”有另一個理解角度:首先是這次閱兵時間沒有在10月1日;其次,往年的國慶慶典日的活動都是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純粹的閱兵儀式我國以前是沒有舉辦過的。
閱兵有抗戰老兵方陣
從傳統上說看,我國閱兵式主要受到蘇聯影響,并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我國歷次大閱兵場面隆重、氣勢宏大,很好地彰顯了國威、軍威,展示了我軍飽滿的精神面貌和先進的武器裝備。不過相形之下,我國歷次閱兵對英雄個體的展示則相對不足。
為國流血犧牲的老兵,是一個國家中最應該被尊敬的群體。1995年以來,俄羅斯在每五年舉行一次的紀念衛國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閱兵中,均組織了老兵方陣或單獨的老兵閱兵式。例如2005年衛國戰爭勝利60周年,莫斯科市舉行了老兵閱兵式。2600名來自獨聯體各國的老兵穿著二戰軍裝、乘著老式軍車、打著各個方面軍的軍旗通過紅場,接受人民的崇敬和祝福。
英美國家的閱兵傳統與中俄不同,老兵參加閱兵更是慣例。這些老戰士人數不多,他們胸前別著軍功章,肩上扛著“老槍”,邁著雖不雄壯但卻極其莊嚴肅穆的步伐,接受路邊群眾自發的歡呼。那一刻,不由得讓人想起那句著名的話:“老兵永遠不死,他們只是慢慢凋零。”
我國的抗戰老兵現在都年事已高,因此可考慮采用乘車接受檢閱的方式
(吳俊薦自《報刊薈萃》)。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