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鑷子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已經客觀存在很久并廣泛應用于醫學、化學等各個領域。方法:介紹了傳統鑷子的一些缺點,并針對這些缺點,基于人機工程學原理創新設計出一種新型三桿L型省力鑷子,描述了其結構和使用原理,并進行了相應的受力分析和人機工程學對比分析。結論:創新設計出的該鑷子可以更好地實現人-機結合,提高人們的操作效率和舒適度。
關鍵詞:人機工程學;鑷子;創新設計;三桿L型
1 傳統鑷子的缺點
傳統鑷子的結構由鑷子臂A、C和鑷子柄B組合在一起,在受力變形后A和C靠B處的彈性回到初始位置(如圖1所示)。
傳統鑷子的這種結構存在著幾個明顯的缺點:(1)鑷子在受力變形后靠B處的彈性回到初始位置,長時間使用會使彈性減弱,影響其性能。(2)如圖2所示,鑷子存在著兩個以O為支點的杠桿臂,當夾取物體時,動力臂D<阻力臂d,動力F>阻力f,因此該鑷子屬費力結構。(3)鑷子外表為直線形式的結構,當夾取瓶子里的物體時,物體、鑷子、手、視線基本在一條直線上,會影響作業視野和范圍,使作業效率降低。特別是當瓶口較窄、較深時,將需在鑷子的最上部用力,導致操作困難且費力[1-2]。
2 三桿L型鑷子創新設計
針對傳統鑷子的以上缺點,基于人機工程學原理[3]作者創新設計出了一款三桿L型省力鑷子(如圖3所示),目前該鑷子已申請了專利,專利號為:201420810404.2)。
2.1 結構
如圖3所示的三桿L型鑷子包括L型上夾體1和L型下夾體2,兩者的同一端為手持端16,另一端為夾取端17。L型下夾體2在拐角上方設置有第一連接板3,L型上夾體1下方設置有與第一連接板3相對應的第二連接板4,3和4通過銷軸5鉸連。
手持端16下方安裝一固定板14,14上安裝一轉軸15,下方鉸連一L型操作手柄6,6的一端通過轉軸15鉸連在固定板14上。手柄6的拐角外壁頂在L型下夾體2上,6的另一端為手柄端7。L型上夾體1在靠近手持端處設置有長孔8,手柄6的手柄端7從長孔8內穿過;長孔8在靠近手持端的內側壁上安裝有一彈簧9,彈簧9另一端與L型操作手柄端7連接[4]。
L型上夾體1和L型下夾體2的夾取端均設置有伸長機構,包括與夾取端連接的滑動片10。滑動片10通過調節螺栓11安裝在夾取端,滑動片10上設置有可繞調節螺栓11滑動的滑孔12,可根據瓶子的深度來調整滑動片10的位置,進而調整伸長機構的長度。
L型上夾體1在拐角內側安裝有照明燈13,瓶子不透明時,可打開照明燈13進行照明[5]。
2.2 使用原理
具體使用時,用手按壓L型操作手柄端7,L型操作手柄則繞轉軸15轉動,彈簧9會被拉長;操作手柄6和L型下夾體2的接觸點向手持端16移動,使得1和2的手持端間距增大,1繞銷軸5轉動,夾取端17間距減小,便可將物品夾住取出。當需放下物品時,減少手部給L型操作手柄的用力,在彈簧9的拉力的作用下,手柄端7向手持端16轉動,彈簧9回到初始狀態;手柄6和下夾體2的接觸點向遠離手持端16的方向移動,使得1和2的手持端間距減小,1繞銷軸5反方向轉動,夾取端17間距增大,便可放下物品。
2.3 受力分析
如圖4所示,手給操作手柄一個動力F1,使得L型操作手柄拐角處有速度V1,操作手柄繞軸a轉動給L型上夾體一個主動力F2,L形上夾體繞銷釘b轉動使得夾取端有一個速度V2,被夾取物塊給夾取端一個阻力F3。由于b是支點,所以L1是動力臂,L2是阻力臂[6]。設計時令L1大于或等于L1,保證了此鑷子不再是個費力結構。
2.4 使用領域
目前鑷子主要應用于醫學[7]、實驗室、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該創新鑷子也可以用到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日常生活等領域。但其在醫學上的使用尚需進一步驗證。
3 人機工程學對比分析
3.1 受力
傳統鑷子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施力于鑷子的上部,所夾取的物品雖不會太重,但長時間使用會造成手指酸痛和疲勞。由人機工程學可知,手持工具把柄的設計除了需滿足操作要求外,還要符合操縱者的生理特點和生物力學特點,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本三桿L型鑷子通過由大拇指壓住操作手柄(圖3編號7)、輕松施力,即可完成夾取動作。
3.2 光環境
鑷子應用于醫學、化學等領域,在作業中經常會遇到光照不夠而影響操作的情況,比如化學藥瓶為深色或物品處在較為狹小隱蔽的空間時。照明燈(圖3編號13)的設計可解決這個問題。照明燈增加了光亮,同時也幫助操作人員集中注意力,減少差錯和事故,使用起來更加舒適和方便。
3.3 長度
實驗室中常備有長度不一的傳統鑷子數十把。有時在一個實驗當中,需要更換不同長度的鑷子數次,造成工作效率低、易污染且不易清洗。而該三桿L型鑷子的設計可解決這個問題,可根據需求及時地調節鑷子的長度。
3.4 視野
傳統鑷子由于結構本身決定了手和操作桿基本在同一直線上,時常會擋住觀察視線,影響作業。而該新型鑷子的整體設計巧妙地讓手和桿錯開,操作人員有較好的觀察視野。
3.5 機械可靠性
傳統鑷子夾取物品處(即兩臂的最底部)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會因彈性減弱而失效,導致其平均壽命較低。而該新型鑷子不依靠材料的彈性,只要選擇耐腐蝕的材料即可提高其使用壽命和可靠性。
4 結束語
總之,傳統鑷子存在著費力、使用壽命短、操作時手和鑷子擋住視線、長度不可調等缺點,不符合人在作業時對高效、方便的追求。而該新型鑷子不僅符合操作者的需求,在結構和細節上的設計也使人-機更加協調,體現了省力、亮度充足、長度可調、視野開闊、可靠性和使用壽命高、使用方便等優點,使人-機更加協調,提高了工作的舒適度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徐孟.面向人機工程仿真分析的人體生物力學模型[D].浙江:浙江大學,2006:11-12.
[2]Hussain A,Mahmood H.Notes:current status and expectations[J].European Surgery, 2008,40(4):176-186.
[3]陳娜,王慧洋,石玉川,等.高校人機學生座椅改進設計研究[J].創新科技,2014(18):82-83.
[4]郭仁生.機械設計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76-80.
[5]應效良.簡易照明式提管鑷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1994.
[6]哈爾濱工業大學理論力學教研室.理論力學(I)[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王可昌.介紹一種新型的鑷子-針管鑷[J].中國臨床研究,1991:63.
作者簡介:王淑婧(1993,7-),女,河南鄭州,鄭州大學,在讀本科生。
*通訊作者:陳娜(1981,12-),女,河南鄭州,鄭州大學碩士生導師,博士學歷,研究方向:安全人機工程、安全評價。
作者簡介:徐志朋(1992,12-),男,河南鄭州,鄭州大學,在讀本科生。